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二)
【大纪元9月22日讯】41岁的蔡关说:“正月初三就出门,走路出村,坐汽车到长沙,再赶火车。打工苦啊,要是家乡富裕,谁愿抛妻别子去打工?”蔡关是湖南益阳土生土长的农民。26岁南下广东韶关打工,后来赶上南方城镇狂卖非农户口,靠多年在韶关工作的叔叔帮助,蔡关用钞票使自己摇身一变为“城里人”。接着,艰苦奋斗几年后,他主动下岗回到了家乡。再接着,用多年打工所得,凭在城里增长的见识,再筹措资金开了个规模不小的砖窑厂。
蔡关的奋斗史和发迹史 ,是许许多多南下打工人的方向和目标——离开乡村,进城打工积累资金学习技术,再回到家乡开厂或开店,结婚生子,从此以后心满意足地体会幸福时光……
在南方的乡村,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心中,认为告别田园告别乡村,就是告别贫穷!金盆桥有1300余人,现在留守家乡的不足700人,而且留守的多数是老弱或妇女儿童。其余的,除极少数是外出求学,其余的相继成了南下或东去的打工洪流中的一分子。
就这样,村口遍布泥泞的小路,在离村民工眼中是奔向致富的阳光大道。民工们脸上带着微笑,心里藏着无奈,一步步远离家园。身后,是年老的父母和妻儿期待与依恋的目光。
失去主劳力的家庭,所拥有的田地很少再被及时耕种或得到最佳运用。渐渐的 ,没有农作物亲近的土地也就失去了生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众多乡村的田园终于被蒿草与稗子吞没。
蔡关当初离开乡村南下广东是为了摆脱贫困,而江西吉安的孟振兴携家带口远离家园,跑到福建泉州某陶瓷厂打工而不愿呆在土地上老老实实种田,则因为种田是“天大的亏本生意”。
孟振兴是孟春来的小儿子。我并没见到他和他那据说很美的妻子和特调皮的小男孩。孟振兴的帐是他父亲孟春来代他算的——三口之家共2亩多的地,各种上缴以及种田时不能不花费的款项多得离谱:教育附加费、农田税、化肥费、农药费、种子费、春耕费等等五花八门。老人一边叹气一边打算盘: “一亩地产一千零几斤的谷子只够卖500元,尽亏110多元。累死累活白忙乎一年,没赚也就算了,可不能亏呀。但这偏偏是天大的亏本生意啊!现在亩产量是提高了,可花在地里的费用也翻了几番。两相比较,不如不种田,去外面寻钱回家交上缴,还能有余钱……”
孟振兴带着远离“亏本生意”的念头离开家乡了。相对于蔡关等人为了致富而告别家园,孟振兴等人因耕种土地亏损而远离故土,后者有着更大的无奈与凄苦。套用当过几天农民父母官的湖北监利的李昌平所说的,也套用前任国务院总理朱总理所说:“农民真苦。”
终身在泥土上打滚的一名老农告诉我,“农田荒久了就穷了,以后要想种起来 ,下再多肥料都难富起来。”这是一句原汁原味的乡村语言。此时的“穷”与“富”, 诸位是聪明人,相信一看就能明白,是指土地的贫瘠与肥沃。正是这句话证明了,农民 ,原本他们所有的穷富观念是根植于泥土的。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急切致富的欲望中,在无奈的亏损中将田园荒芜了,那我们的乡村还有什么呢?@
———节选自《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
作者简介:
蔡成,中国青年作家,现居海外,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共发表近200万字作品,长于散文、随笔创作,已出版有《左手跟右手下棋》、《花花草草与人生菩提》、《情人看招》、《生命向左转弯》等散文、随笔集。
2002年开始,蔡成怀着社会忧虑之心,从繁华的深圳出发,先后19次前往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广东、湖北、广西、浙江、上海等省市农村,开始“风土中国”系列丛书的创作,接触过中国农村成千上万的农民,通过文字记录和照片拍摄的形式,与 120多位生活在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开展面对面的直接采访,先后成书《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地工开物 ——追踪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老江湖——追踪神秘的传统江湖术》、《角落—— 99个民间人物的背影》等四部著作。其中《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一书的删改版已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引起众多忧国忧民人士的关注。《广州日报》、《深圳商报》、《城市晚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扬州晚报》、《海南日报》、《中国新书》等报刊杂志曾进行报导和激烈讨论。与此同时,由于该书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平面直观、真实深入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与存在的大量问题,因此受到指责和批驳,被指为“无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飞速发展”,有对 “三农问题”扩大化之嫌,是否定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抹黑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