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9月2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洪美秀/竹市报导〕三级古迹杨氏节孝坊的清朝石板路,被文化局与工务局以排水不佳为由,刨除换成一般景观用铁平石,多个文化团体昨天痛批文化局带头破坏文化古迹,要求文化局复原;对此文化局长林松与工务局表示,如果居民要求保留原石板,会再重铺过。
民间团体不排除提告
竹扫把联盟陈明河及行人优先协会理事长陈昌居、新竹市公害防治协会理事长钟淑姬等人,昨天到三级古迹杨氏节孝坊,会勘石坊街石板被刨除的状况,他们表示不排除按铃申告新竹市政府以正文化视听。
陈明河等人呼吁市政府,应尽快追回被刨除的清朝青斗石石板文物,并依原样铺回,不要让古迹蒙羞,而到场关心的石坊里里长彭文尧,对于工务局施工前未知会也表达不满。
陈明河说,这起破坏古迹的事件是导览义工詹增雄老师,日前在导览过程中发现的。詹增雄说,“我发现清朝时期的石板路全部被刨掉时,真的很想哭!”
陈明河也说,这几年石坊街2度受到严重破坏,他认为市府应该公开道歉,并赶紧重新铺回。
市府认为石板非古迹
对于文化团体的抨击,市府工务局养护课长曾嘉文表示,施工时有请示文化局,文化局官员说节孝坊是古迹、石板不是古迹,工务单位才会刨除石板铺上现代的铁平景观石。
文化局研议重新铺回
文化局长林松则回应,原本是要解决居民积水问题才会刨除,民间团体有建议,文化局会再邀集相关单位研议,若居民要求保留,也会在研议后重新铺回去。
带头破坏古迹 市府做了坏示范
记者洪美秀/特稿
三级古迹杨氏节孝坊的清朝石板路面,意外遭文化局与工务局官员联手刨除,不仅让民间团体傻眼,也让古迹蒙羞。因为带头破坏的竟是公家单位,而公家单位的说法是:“只有牌坊是古迹,路面的古石板不是古迹。”官员如此说法,令人悲叹!
杨氏节孝坊所在的石坊街,呈现的是清朝时期的官道,当时官府为表彰杨氏德行而立此教化牌坊,上头还写着“圣旨”2字,30公尺长的青斗石路面,长久以来,与牌坊被居民视为古迹文物的共存体。
如今主管古迹维护工作的文化局,不求保存古迹遗产的完整性,竟以“石板路面非古迹”,任由没有文化背景的工程单位刨除更换,目的则仅是为方便改善路面积水问题,无怪乎民间团体有想哭的悲戚。
古迹的维护保存需要投注很多心思,一个不小心便动辄得咎,此次改善路面积水一事,其实官员可以做得更周详些,包括事前邀集居民讨论保存石板路的方式,而非急就章只想解决排水问题便草草了事。
如今,民间团体抗议、居民抨击,公家单位才以鸵鸟式表示将邀集相关单位及居民讨论,不免让人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叹!
古迹的维护保存除了硬体建物的维修外,更在于精神及历史价值的延续,文化单位应该可以此之鉴,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同时加强内部单位的横向联系,才能避免再犯同样疏失。
杨氏事迹 节孝坊流芳
〔记者陈维仁/竹市报导〕根据内政部统计,台湾地区现存的牌坊古迹有13处,而竹市就拥有4处,其中之一的李锡金孝子坊更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孝子坊,另3处均为节孝坊,包括整修路面引发争议的杨氏节孝坊。
根据市府古迹调查,杨氏本名杨居娘,是竹堑人林炽的妻子,24岁丧夫后身兼父职,独力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到45岁去世共守节21年,她多次殉夫不成、抚孤孝亲的事迹感动很多人。
文化局官员表示,内政部在民国74年考据全国古迹并公告国家古迹时,发现台湾地区文献可考的牌坊共有29处,但现存者仅13处,其中节孝坊7处、孝子坊1处、急公好义坊1处、贞孝坊1处、乐善好施坊1处及官坊2处。位于竹市的4座牌坊古迹分别是李锡金孝子坊、苏氏节孝坊、张氏节孝坊及杨氏节孝坊。
位于石坊街的杨氏节孝坊,不仅创造台湾牌坊3层型态的先例,也是新竹地区牌坊的始祖,影响新竹地区其他3座牌坊的造型与构造方式,杨氏节孝坊于清嘉庆24年(公元1819年 )题准建坊,并于5年后道光四年立坊;石坊街位于早期新竹城的西门附近,是往来西门城的要道,当年由城外进入城内,即可看到杨氏节孝坊。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