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礼俗】清明吃春卷的典故

金丁
font print 人气: 205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5日讯】春卷,台湾民间习称为“润饼”,在华人地区久已为普遍的美食小吃;在市场或夜市里常见卖春卷的摊子,铺子上摆了满坑满谷的馅料,如:豆芽菜、韭黄、芹菜、芫荽、荀丝、红萝卜,还有豆干、肉丝、鱿鱼、蛋皮等,老板把这些冷却的馅料放在薄薄的面皮上,技巧的“卷”成圆筒状,连同一小碗柴鱼汤奉到您面前,这就是好吃的春卷了。

吃春卷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清廉的官吏介子推,有一年晋国发生内乱,有人要谋害大公子重耳,另立小公子申生继承王位,消息被介子推知道后,就急忙连夜护送重耳离开了晋国。虽然在外面流亡的日子相当艰苦,介子推还是毫无怨言的照顾重耳;有一天重耳一行人在山里迷了路,好几天找不到东西吃,重耳决望的叹了一口气说:“我饿死了事小,只怕晋国的百姓没有好日子过了。”介子推一听,想到重耳虽然在落难当中,仍然没忘掉自己的子民,将来一定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于是就下决心全力辅佐重耳登上王位,于是介之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给重耳吃,重耳事后知道了感动得流下眼泪说:“我怎样才能报答你呢?”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公子回报,只望记得今日割肉事君的一片忠心,日后多关心百姓,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才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流亡期间跟随他的随从一一得到封赏,介子推认为文王的成功出于天意,不愿居功,便跑到棉山隐居起来。文王派人到处找,他都避不见面,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孝顺的介子推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的,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发现介子推抱着一棵大柳树,让大火活活烧死了。

晋文公抱着介之推尸体痛哭,发现介子推身后树洞里,藏了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写着几行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醒;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完之后将这片衣襟收入衣袖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心,便在清明节的前两天严禁烟火,只吃冷粥干饼,此即所谓的“寒食”,演变至今就是现在的吃春卷的习俗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科技日益发达,气象报告的精准度愈来愈高,我们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预知明日的天气,甚至ㄧ周的天气概况,因此节气的名词对现代人是陌生的,深不可测的。聪明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历法,把一年分成廿四个节气。
  •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天。立春的日期是国历二月四日、五日,“通常是在黄历每年正月初,有时也会提前到前一年腊月末”。
  • 绚烂缤纷的雨水节气,天降甘霖,滋养万物,活泼热闹的景观也接踵而来。【周书时训篇】:“雨水之日,獭祭鱼;后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盟动。”

  • 惊蛰是仲春二月的节气。是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农民历纪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也。”
  • 春分是二月的中气。《月令广义》说:“分者半也,春分是春天过了一半的意思;也就是从立夏的九十天刚好过去一半。”
  • 中国人崇尚伦理孝道,重视慎终追远的精神,“清明节”的扫墓祭祖活动,充份表现了不忘本的传统美德。所以清明节又称为“思亲节”。
  • 】“清明”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时序到了季春,春暖花开,万物在气清景明的大地中,显得特别清洁明朗,所以称为清明。此时的春郊,被茂盛的繁花绿叶点缀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加上气候合宜,正是适合人们出外郊游的最佳时机,所以也有所谓的“春游”、“踏青”等习俗。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