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变奏曲

——土耳其蓝﹙土耳其伊斯坦堡﹚——
刘惠媛 撰文、摄影
font print 人气: 24
【字号】    
   标签: tags:

光线美,是蓝色清真寺给人的第一印象。大厅四周无数彩色的花窗,仿镶嵌玻璃的效果让满室光彩。

位于伊斯坦堡的老城市中心区,紧邻圣苏菲亚大教堂的蓝色清真寺,建于十七世纪,是土耳其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由于这两座大教堂距离很近,共有十支尖塔,构成伊斯坦堡最有名的天际线。

色彩缤纷的蓝色清真寺
据说,原本只有圣地麦加的清真寺才可以盖六支尖塔,蓝色清真寺的六支尖塔也因此让它的外观有了一种帝王之气。而直径二十七.五公尺的大圆顶,加上周边无数的小圆顶,是鄂图曼建筑的特色之一。方形中庭也很出色,中间有一座洁净亭,让参拜者洗净。一般的游客也需要依次前进,脱下鞋子套上蓝色的塑胶袋,才能进入观赏。不只是因为尊重一个圣洁的信仰空间,同时也是因为干净的大厅地板上,早就铺满了美丽珍贵的厚地毯。

红、蓝、白相衬的视觉效果

 

瓷砖的装饰之美

光线美,是蓝色清真寺给人的第一印象。大厅四周无数彩色的花窗,仿镶嵌玻璃的效果让满室光彩。这座清真寺非常明亮,大厅还燃着许多蜡烛,温暖昏黄的光影摇曳,照亮了墙上两万片的蓝色磁砖,这原是本寺最宝贵的资产,也是这座以帝王素檀阿梅特为名的清真寺,被称为蓝色清真寺的由来。这座因为美丽的蓝磁砖而闻名的清真寺,事实上若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光彩晶亮的蓝白磁砖好像多了些什么东西:白底蓝色的图案上原来还多了一种红色,与蓝白相衬的伊兹尼红 (Iznic red) 是土耳其最特殊美丽的陶艺特色。

光线变化之美

 

花窗玻璃

 

白底蓝色花纹的瓷砖上还印衬了伊兹尼红——土耳其最特殊美丽的陶艺色彩。

艺术的变奏曲
素檀原本就非常喜欢中国的青花磁,托普卡匹王宫的典藏室里,就收藏了许多中国的青花磁,陶瓷是土耳其历届王室的最爱,当年是以丝路和海路两种方式运送过来,所费不赀可说比黄金还珍贵。王室收藏中虽然有中国的龙凤图样或吉祥的动物纹,但其中又以花草纹最多。原因是基于信仰的理由,伊斯兰教的人与动物都不入画,而十六世纪起又开始流行以花卉入画,所以我们最常见的花纹有郁金香、康乃馨、蔷薇、风信子等。据说玫瑰是穆罕默德的象征,而蓝色清真寺里除了鄂图曼土耳其传统的花草纹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图腾,首推美丽细致的郁金香。

其实郁金香原产于波斯,文艺复兴时期传去了欧洲,物以稀为贵,立刻就深获欧洲各国王室的喜爱,一七○○至一七三○年间由于商人的炒作,特别是紫色的郁金香在荷兰,造成了著名的郁金香热,可以让人一夕致富。

 

其次,寺里珍贵的地毯是由伊索匹亚进贡的羊毛所织成的,上面采用了许多大胆鲜艳的颜色,例如红色、绿色、紫色、黄色,都是土耳其地毯最受欢迎的花色,十四世纪起外销到欧洲,许多著名的波斯地毯都是出自当地人的手工艺。而墙上高处挂着黑底描金的大圆盘,上面书写文字也有圣与俗的分别,清真寺写的是阿拉伯文,政府机构用鄂图文。这里刻画的阿拉伯金文,有着类似我们传统书法艺术的趣味,是一种结合力与美的文字。

蓝色清真寺简直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工艺美术学校。

——转载自 田园城市文化《把艺术当作动词》@

清真寺里集各种伊斯兰艺术之大成,彷如一座工艺艺术学校。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乔托把绘画推向一个比传统艺术更宽广、自由、更合乎自然的风格中。
  • 由于之前拜占庭的艺术家们,通常把圣经故事人物和形象,安排在一个限制性的空间,或纯装饰性的画面上,因此艺术家们不研究模仿自然界的真实色,却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作画。然而,对乔托而言,如何使圣经上传说人物显得更加真实、更具说服力,才是当务之急。一个人怎么站立、怎么坐,举手投足姿势要如何摆都很重要。乔托的希望让我们“目击现场”,邀我们观赏发生在舞台上的一幕。而为了把故事说清楚,乔托努力把故事安排在合理的生活空间里,建筑与街道,以及人物服饰都极为逼真,非常重视画面上的自然与立体感。而乔托的成功,正代表着新一代的艺术家努力尝试新的策略和观念。
  • 2019年4月15日,当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圣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际,不禁怀疑这座广受大众敬爱的大教堂能否恢复原貌。如今,历经五年修复,这座神圣的法国哥特式教堂杰作,再次成为巴黎天际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