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郑衍基曾为台湾三位总统掌过厨。在多次的国宴中负责端出招待外宾的菜肴,它是辅大、实践、文化大学及高雄餐饮学校最受欢的老师,也是电视美食节目中最受欢迎的师傅。他出的书“乐在厨中”被很多餐饮学校拿来作为餐饮公民教育的课本。〉
我在辅大任教的一位家长曾问我:“我辛苦栽培孩子念大学,可是学得竟然是在餐厅做菜的东西,早知如此,孩子只要读到高中毕业就够了,直接到餐厅做学徒还较快,何必还要花钱读书,花时间K书!”。
我听了之后,心里其实很感伤,但是还是很有自信地回答他:“你的孩子来学校学餐饮实务,不是要他做大厨师。如果他要做大厨,他还有更高深的学问要学,而且不是学校可以教他的。学校的餐饮课程是希望他以大学课程为主干,主干肥沃之后,衍生出来的枝叶和枝干才会茂密。不论日后从事食品工厂的研发、营养师、美食记者、饮食教育、出色的美食节目主持人、美食评鉴家、甚至开餐馆,这些工作都与餐饮实务脱离不了关系。”
“高中的餐饮课程只是比较粗重的厨务工作,出来就只能在厨房内部或餐厅外场干活儿,这些和在大学里跟着有实务经验的大厨学习是完全不同的。”
在大学里以一位专业人员的身份担任老师,我是以非常神圣和用心的态度来面对。
对我而言,在大学的教育领域,可以让我透过教学的参与,将经验传承出去,促使新一代餐饮从业人员的素质,比我这一代更高。
曾经有学生问我:“我们在学校跟你所学的水平,与你饭店的学徒比较起来,哪一个比较高?”对于这个问题,我就用炸脆皮鸡为例来回答吧!
制作一只脆皮鸡,从食材的挑选,如何腌料、上浆、挂皮、下锅、油淋?到油温的掌控,对学生的教学都有一套很详尽的记载和说明,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跟着我的示范操作一次,呈现出来的和我所做的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的相像,整只鸡看起来红光油亮,吃起来鲜嫩香脆。
可是如果要学生把鸡剁一剁之后盛盘,对不起,一定剁得乱七八糟、惨不忍睹。
换做是职场上的学徒,师傅教他做一只脆皮鸡,他会在旁边乖乖地依样画葫芦一番,做出来的结果往往不是皮不脆,就是内生外焦,可是你要他剁鸡,那他就能剁出漂漂亮亮的一盘。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厨房的学徒是土法炼钢,长时间的劳务经验比学生好,也可以学到很多的菜色。很重的锅子、刀锋很利的刀法,学徒操作起来一定比学生顺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食物的烹调理论、加热原理、储存采购,大学生的基础就比较扎实。也可以这么说,大学生所学的菜不多,但是每道菜都可以融会贯通。
这就是大学教育和职场教学模式之间,很大的不同与落差。
上完课,我还会出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要做一篇两千字的报告,对于这堂课所学的心得、做法、批评,乃至进一步研究,都可以做讨论。
我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风格,这样他才能举一反三,这就是我希望在课堂上传承餐饮厨务的启发式教学,和职场的学徒教学,或者是一般烹饪班截然不同。我认为教学就是把东西传给下一代,是要负责任的,如同韩愈所言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为师者的基本要求。
我很喜欢把国宾饭店的气氛搬到课堂上,把学生的心灵感受转移到是在国宾的厨房,而不是实习教室。
把教室转换成国宾的厨房,学生在心态上自然也会转变为认为自己是专业大厨,我也会把他们当作是身边的助厨,一起来讨论今天的工作内容,往往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我想这是一个老师应有的职业敏感度,让我设计出这么特殊的课堂气氛吧?
我在学生面前是一位老师,其实我何尝不也是一位老是在学习的人师,我很珍惜教学的经验,从中不但传承中华美食文化,更让我能够有系统地将一路累积而来的历练与精华,进一步地消化整理,也让我有机会用另一种角度来审视我的厨艺领域。
透过教学,我传承,我成长。
摘自:文经出版社“乐在厨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