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纽时﹕台湾再一次提高声量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陈俊村编译)纽约时报3月16日刊登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特约撰稿人艾斯特-潘(Esther Pan)的评论文章,该文章以问答的方式分析了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以下摘译部分内容:

◎中共与台湾近来的紧张关系有多严重?

正当台湾总统陈水扁持续挑战中共声称对台湾拥有主权的说法时,中共与台湾最近都提高了音量。陈水扁现在可能看到坚持独立议题在国内政治上获得的利益。布鲁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资深研究员黄靖(Jing Huang,译音)说:“情况可能没有看起来那么紧张。”其他专家也认同最近不太可能发生危机。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伊克那米(Elizabeth Economy)表示:“我倾向于将这看成是较大格局的一部分─中共拒绝与陈水扁对话,而陈水扁利用此一缺乏对话推展自己的国内议程。”

◎什么是国家统一委员会?

国家统一委员会是由前执政党国民党于1990年设立的象征性机构,其设立是对中共和台湾支持统一的强硬派的一种安抚性动作。国家统一委员会的任务是订定最终统一的指导方针。此一指导方针于1991年公布,它指出,统一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而且只有当中国自由、民主和均富之时才有可能发生。

◎陈水扁废除国家统一委员会的决定有多大的意义?

陈水扁于2月27日宣布国家统一委员会停止运作。该委员会已有6年未召开会议,但是停止运作国家统一委员会与统一指导方针给陈水扁带来美中双方的严厉反应。

◎陈水扁在台湾的政策得到多少支持?

陈水扁在2000年总统大选中仅以39%的得票率胜选,因为另外两位对手分割了剩余的票数。2004年,他仅以3万票的差距再度胜选,当时的选票共有1千3百万张。

黄靖说:“很少有地方有如此分裂的政治。”台湾几乎平均地被支持维持现状但最终统一的泛蓝和支持独立的泛绿选民所分割。

◎陈水扁在国内的政治考量是什么?

去年12月,民进党在地方选举中失利,仅在23个选区中的6个中获胜。这被视为是对陈水扁的期中责难,该党也同时遭逢一连串的贪污丑闻和国内议题缺乏进展的窘境。很多分析家表示,这次地方选举的结果显示民进党可能很难把握住即将来临的2008年总统大选。

◎陈水扁在台湾做了什么事?

专家说,陈水扁在某种程度上专注于台湾独立,因为他一直不是很有作为的总统。由泛蓝联盟把持的议会在过去几年中成功地封锁或是修改了他的大部分提案,造成政治上的大塞车。

◎中共做了什么事?

正当中共一直向台湾反对党领袖招手时,它试图孤立陈水扁并取得美国的支持。去年3月,中共通过反分裂法将台湾宣布独立视为非法,并将使用非和平手段统一台湾合法化。后来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反对党领袖纷纷被邀请访问大陆并受到高规格接待。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访问改善了中台关系,但是评论家认为这是对陈水扁的有意侮辱。

中共也试图藉由加强两岸的接触赢得台湾人民的心。两岸交流和经济互动越来越频繁─在最近几年内已有超过1千3百万台湾人到过大陆,而有超过25万大陆学者专家到过台湾旅游。专家表示,作为讨好对手的一部分,中共领导人已经学到回应他们的挑拨性动作时要深思熟虑。

◎两岸贸易的角色是什么?

1989年,两岸开始正式通商,当时透过香港的两岸贸易额约有390亿美元。到了2004年,两岸贸易额已成长至620亿美元。2005年的数据预期会超过7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官方数字大约介于420亿美元到1200亿美元之间(包括透过第三国或是公司法人的投资)。

中共将经济上日益增加的互相依赖视为统一的前兆,但是支持独立的台湾领导人将其视为自治希望的负担。倾向于维持现状和国民党的台湾商界一直对陈水扁最近支持独立的举动保持缄默。

◎美国在中台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美国总统布希于2001年就任后发表强烈的声明支持捍卫台湾,此举被视为美国传统的策略性模糊政策转向强调台湾利益。然而,专家表示,近几年来,美国支持台湾的立场已逐渐偏移,因为对美国而言,中共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变的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后更是如此。

美国对台湾采取较中立的立场受到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支持。他似乎专注于接受维持现状的关系,防止台湾独立然后将统一视为长期目标。专家表示,中共试图与美国共同处理台湾问题。美国官员在两岸关系上可能必须承受放弃传统上不介入的立场而改为扮演调停角色的压力。

正当胡锦涛准备于4月访问美国时,中共与台湾都在争取美国的支持。但是陈水扁最近的举动对于其与中共或是美国的关系而言都毫无帮助。美国与中共有许多议题要谈,包括汇率、贸易等,他们不想因台湾问题陷入僵局。黄靖说,台湾人民知道他们需要美国的支持以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共。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