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礼仪──坐姿

font print 人气: 1272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国古人对坐姿很有讲究,因为它也是礼仪的一个方面。古代人们的坐姿主要有三种:“趺(音“副”)坐”,即双足交迭,盘腿而坐,类似佛教中修禅者,所以又称“跏趺坐”;“箕踞”,即两腿前伸,全身像簸箕形状;“跽(音“计”),即跪坐,臀部压在后曲的小腿和脚上。在没有宾客时,坐姿可以随便一些,好像上面的前二种,但是如果和尊者、长者、朋友交谈,或在议事、宴会和招待客人时,就要采用礼貌的姿式──“跽”了。

古书中对于标准有礼的坐姿有不少记述,如西汉时大夫宋忠,贾谊,有一次听卜者讲解卜筮,由于这位学识渊博的卜者侃侃而谈,顺理成章,二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即整理冠带,正一正衣襟,危坐,就是挺直腰板,端正地坐好,以表示对这位学者的尊敬。

古时君子士大夫十分重视自身道德礼仪的修养,所以即使平时闲暇之余,也要做到约束自己的言行,如东晋的陶侃便是“职事之暇,终日敛膝危坐。”;宋朝的司马光平时“燕居,正色危坐。”清圣祖康熙皇帝文治武功,威名显赫。平日上朝时,俨然端坐龙椅,俯视着众人,殊不知这种皇帝举止修养的基本功其实是在长期严格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康熙帝曾回忆说从小“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而登基后和大臣们议政,和经讲官研读书史或家庭谈笑时“率皆俨然端坐”,是幼年起习就,加上平时的自我涵养造成的。

──转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范蠡顺天道,明进退,视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在荣华富贵面前并没有迷失,没有被钱财和功名所左右,反而能够重德行善,屡次散尽家财施济贫困,既救助他人又保全了自己,司马迁称赞他是“富好行其德者”。
  • 天兴皇帝刘武周的将领寻相等人降唐后,又大都叛唐而去。刘武周的偏将尉迟恭(字敬德)是和寻相同时降唐的,因此遭到怀疑,被囚禁起来。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劝秦王李世民说:“尉迟敬德非常骁勇,现在已被囚禁,请杀了他,以免日后成为祸患。”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