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3月10日讯】
我曾经与夜熟识的人
我曾走入宁静-并自平静中归来
试图沉淀烦杂的心灵
我曾经与夜相伴为友
找寻逝去的时间光芒
尝试照亮心灵的孤独
我曾经与夜相拥而眠
编织美丽梦境
梦里光芒四射
仿佛要遮盖漫漫长夜
我曾经夜里惊醒
思索书香依旧
怀着智慧无法入梦
拥抱着甜蜜的负荷
在灵感的唤醒下
清醒依然
我曾经与夜妥协
试图怀着美梦入眠
文思干扰我心
灵感精灵扰我入睡
夜里有梦
无法成真
夜里无眠
已成事实
与书为友
天长地久
与文相伴
长夜漫漫
当夜慢慢换上明亮衣裳
依然得面对一天的繁忙
这大概是自己最近一段日子的写照,终于明了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为何!生命是“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尼采认为:“人生的伟大肯定者应该兼有‘坚硬的骨头和轻捷的足。’”我发现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尼采的这段话只对了一半,坚硬的骨头如果没有品质良好的睡眠,只能靠意志力来支撑着疲惫的躯体,有一种无法理解的矛盾!
尼采说:“生命是一派欢乐的泉源。”背后却是一种痛苦中的结晶,那是一种甜蜜的负荷,歌德说过:“创作是人天性的最内在的性质。”最内在的性质包含挣扎的心灵与苦闷的代价,当我们完成每一篇流畅的诗文,那是心灵与肉体煎熬相互抵拒状态下的产物,不全然是欢乐的,似乎痛苦的成分占大部分,慢慢理解出佛教四圣谛的真意“苦集灭道”。
写文章刚开始是快乐多于痛苦,那是没有压力下的自得其乐;但是越写越会寻找形而上的思维与阅读,试图超越自己的极限,成就当下创作的永恒真谛,慢慢地不敢随意洒脱的书写,深怕有损自己的读书所得,及读者朋友们的期待。
似乎创作并不苦,想要超越自己的成分想法才苦;尼采把创作看作:“痛苦的大解救和生命的慰藉。”仿佛在我身上一一应验。逐渐对于杜忠诰诠释四圣谛的精意“苦不集苦不灭,苦不灭道不成”,有了新的思维,痛苦的汇集来自于追求完美的创作理念。
有些人逃避他们的高级自我,因为这高级自我是苛求的。尼采认为:“自由可以归结为创造。‘只有在创造中才有自由’。”但是他认定的自由是存在于克服阻力的过程之中:“没有阻力,即没有自由;阻力越大,自由也越大;阻力一旦被克服,自由便结束,需要新的阻力以实现新的自由。”
人从孤独中逃离人群,作为创造动力的思维来源,却在有阻力的自由时空中孤独地创造,虽然孤独带给他想像的自由,却给他更大的完美苛求,让其孤独的想像自由得到新的阻力,阻力越大通常意味着创作的内涵性越高,创作的难度也越高,终于在苦思失眠的状态下,会心了悟创作的真正意涵。
梭罗在【湖滨散记】里所描写的孤独体验:“这是一个恬静的黄昏,我全身的感官浑然为一,难以名状的欢欣浸润了每一个毛孔。我以一种奇怪的自由在自然中来去自如,仿佛成了她的一部分。”这段描述非常细腻,非常有哲学的形而上思维,让自己也置身在想像与哲思的氛围里,久久无法忘怀。
孤独透过想像的自由让思绪奔驰在优雅富有哲理的优美形容中,其实,梭罗在这段描述里并没有谈到孤独两字,然而透过他描述得丝丝入扣,神气活现的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更能确信他所处的是一片宁静的心理孤独层面中。
怀素在狂草的自叙帖里描写到:“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似乎把孤独的置身在狂草的创作中,心中的专一神态,透过这两句话很真诚的表现出来,当他在书写怡然自得的草书时,当下就是书法,当下就是线条的表现,透过熟练的笔触,挥洒出神采飘逸的草书,你可别会错意了,草书,尤其是狂草,在笔划形进的过程中不一定是快速的挥洒,书法线条要沉着痛快,需要提按顿挫的交叉运用,方能拥有灵动的神韵与雄浑力道的线条,这些才是狂草难能可贵的地方,狂草的风格展现是真性情、真感受、真体会的融合在创作的时空中,需要一气呵成的坚持,而这种程度却需要数十年遍临古帖的熟练,加上坚持有恒的持续提升优质的作品,以及忍受孤独的情境,方能转化成一篇篇神来之笔的不朽神品来。
特别是心境的空灵与人生的体悟,才是书法家勉励以求的精神世界,那是沉淀心灵的澄澈功夫,透过六祖坛经所说:“离境即菩提”的坐忘境界,方能让心手合一、天人合一的纵横天地寸草间,藉由草书连绵的线条美感,活化了孤独的心灵,也升华了书法的灵魂,转化成书道的神奇意境中。
书法的道理是在孤独中产生,在孤独的时空下完成,每一次的练习都是一次书法生命的重生,每一回书写出平和的风格作品时,那是心情在平静下完成的,当我们看到怀素狂草的自叙帖,字里行间所散发出的灵动奔放之气,是在孙过庭书谱笔下的“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所冶炼出的“精气神”,“精”乃入古帖出古帖的无数次转变升华,不只是技巧的熟练而已,怀素是一代狂草宗圣,顿入空门使他心无窒碍的优游于书法线条的想像天地间,不管计白当黑,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就是和谐的计白当黑,白就是空白处,一种虚的留白,这里谈的是“气”方面,恰到好处为上品,黑是墨附着在宣纸上的表相,透过软毫的提按转折,轻重缓急的力度与速度交杂运用,让黑的墨韵展现出不俗的优雅气味来,此时的黑色线条是黑色的,却是有生命的书法墨韵,因书写的人修为而产生不同的风貌来,所以说:“书法虽是技艺,必有可观,茍有可观,皆有可乐。”端赖观者的鉴赏层次与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方能端详出形而上的书法灵魂来。
不管是文学也好,书法的艺术也好,它们之间追求的美,是至真至善的美,透过美感精灵的心手合一,展现出美的循环来;艺术家之所以弥足珍贵处,即在于美的作品的循环不已,它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美的一直产生质精的妙品神品来,“神”的成果于焉产生。透过不断的练习,经由量变产生质变,不只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精的美的升华,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者经由孤独的痛苦磨练下的修成果报,他们的成功是“大器晚成”的思维,有云:“有价值的人是一个统一的人”,集合各家的精随融合在字里行间,绝对不是三五年的历练就能出神入化,必然得经过数十年精神专一的磨练功夫,神将相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的天地人三合一的大融合。
若你问我,艺术创作难在哪里?我会斩钉截铁的告诉你,难在孤独,难在自由,难在阻力的克服,自由并不难,但克服自由的阻力却很难,阻力克服了还有新的阻力迎向你面前,新的阻力也带来心的方向,新的成长,崭新的境界全来自于美的心灵升华,以及克服一层又一层的阻力后,让阻力变成创作的动力与力量。
可不是吗?曾国藩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要克服阻力端赖克服阻力是最单纯的,也是最行不通的,此时,透过阅读思考经典后的形而上智慧,营造美丽的思维,转化成美丽人生,升华为美丽愿景,这就是一股恢弘的志向,唯志力强而才能坚,唯才能坚而智能达,它们之间会激荡出新的智慧,营造出新的愿景来,就是美丽愿景的善的循环。
美的艺术创作是孤独的,可是它的内涵并不孤独,它超越生命,成就永恒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层次的升华,彷若陈丁奇书法家创作的对联内容:“不俗即仙骨,多情迺佛心。”这才是真性情,真感受下的真善美,符合了真善美,加上忍受孤独的身心煎熬,那么文学即书法,书法蜕变成书道,书道即文学,这才是孤独的创作旅程中,耐人寻味的生命意义,才是永恒轮回下的不朽传奇吧!@(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