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四世纪的《四季》曲目 林昭亮与ISS独奏家合奏团联演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3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赵静瑜/台北报导

横跨四世纪的《四季》曲目,即将在同一场音乐会中呈现。在国际乐坛表现最出色的我国小提琴家林昭亮将与由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好手组成的ISS独奏家合奏团一起合作,带来韦瓦第、皮亚佐拉以及作曲家钟耀光描述不同时空、不同地域也是不同文化的《四季》,让乐迷穿越时空,感受人类的音乐智慧。

整场音乐会曲目包括乐迷心中永恒的经典韦瓦第《四季》、结合最时尚音乐语言Bossnova的皮亚佐拉《探戈四季》以及作曲家钟耀光受邀为这次音乐会特别创作的新作《客家四季》。这也是ISS独奏家合奏团受邀第三度来台,巧合的是,三次来台湾都演出韦瓦第的《四季》,ISS独奏家合奏团现在已经拿到钟耀光的乐谱,将是该团这次要给台湾一份相当特别的礼物。

林昭亮表示,这次邀请乐迷以四季音乐为语言,体会地球村的丰富多元的四季风情,曲目经过充分讨论,乐团跟他都可以接受,其中《客家四季》诉说客家采茶的辛勤与丰收的喜悦;皮亚佐拉的《探戈四季》节奏强烈,南美的色彩浓郁,也是二十世纪的经典代表性新音乐语言;韦瓦第《四季》则是目前世界上最多人新诠的热门曲目,悠扬乐篇中威尼斯如诗如画,四季分明,充满田园乡绅生活况味。

林昭亮除了在茱莉亚音乐院任教之外,2001年起受任为SummerFestLa Jolla音乐节艺术总监,每年都举行不同主题的音乐演出。林昭亮是第一、也是至今唯一获得英国“留声机唱片奖”的华人演奏家,他的作品并获得留声机唱片奖的最佳协奏曲录音、英国企鹅评鉴三星带花等荣耀。

ISS独奏家合奏团由茱莉亚音乐学院学成的音乐家组合而成,乐团以已逝小提琴教母迪蕾为其永恒的乐团荣誉顾问,艺术总监姜康(Hyo Kang )受教于迪蕾,多位顾问包括林昭亮、夏汉以及大提琴家林哈瑞尔等,也都与茱莉亚音乐院有渊源。

该演出将从11月26日在台中中兴堂,11月27日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艺厅,11月29日在台北国家音乐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清音若莲——净泉音乐原创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 马德里拥有世界上最[ascii]着[/ascii]名的博物馆之一——普拉多博物馆。而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画《宫娥》(Las Meninas)是其镇馆之宝。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被称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宝琳‧本顿(Pauline Bento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皮影戏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纽约创办了红门剧社,将中国濒临式微的传统皮影戏在美国发扬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宫演出。然而在她弥留之际,红门剧社的风光已不如从前,她没有后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戏遗产何去何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