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赏菊话重阳

善舒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32
【字号】    
   标签: tags: , ,

秋意深深,枫叶红,又到了黄历九月。九月九日,俗称“重阳节”又叫“敬老节”。古人认为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数,日月皆为九就称为“重九”、或“重阳”。

重九有正、反两种含义,好的一面是“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平安之意,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不好的一面是九是阳数之极,在易经里称为老阳,由一数到九,即到了尽头而不得不回到一,重头开始,所以有人说“九为老阳,阳极必变。”而“九”在卦卜术数中,代表着“由盈而亏,由盛转衰。”是不吉利的数字。所以,重阳敬老其意义是期望在由盛转衰的老年期间,年老的长辈们都能岁岁年年长寿平安。

那么“重阳”这个名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重阳之名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屈原《远游》诗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而重阳节成为节日则可追溯至汉代,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死后,他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杀害之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外,后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贾女提到她在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饮菊花酒、佩茱萸、吃蓬饵﹙即重阳糕﹚,以辟邪延寿。

另唐诗人沈全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所以,佩茱萸、饮菊花酒在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节日了。到了魏晋南北朝,重阳节演变为很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至唐代时更被朝廷确立为正式的节日了。

重阳节的传说

桓景避难

有关重阳节传说,最早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上面记载了这么一段道家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追随仙人费长房学习道术。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乡将有大灾难。这一天,你让全家每人用红袋子装些茱萸,绑在手臂上,再带领他们登上高山并饮用菊花酒,就可以消灾解难了。”桓景依言举家登山,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见所有的鸡狗牛羊等牲畜,全都死光。桓景这才明白,原来这些家禽家畜,做了他们全家大小的替死鬼了。从此代代相传,民间每逢此日必登高饮菊花酒,妇女配带茱萸袋,以消除灾厄。而“登高节”也是源于此。

由于《续齐谐记》的故事,再加上民间艺人想像的情节,又创造了另一个传奇色彩较浓厚的重阳节传说︰汝南县的桓景,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土地,安分守己耕田过日子。有一天,汝南忽然爆发瘟疫大流行,好多人都死掉了,这时桓景记起小时后曾经听长辈说,汝河里有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使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出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做费长房的神仙,于是他便前往拜访。没想到,翻山越岭后始终找不到这位神仙,沮丧的桓景只好回家。一天,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只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好奇地走近一看,鸽子却飞走,离他两三丈远的地方,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一追一飞之间,桓景跟着白鸽居然到了费长房的仙居。

说明来意后,费长房见他有心,便教他除妖的法术。费长房说︰“今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出来了,你赶紧回去乡里为民除害,我有茱萸叶一包,菊花酒一瓶,你快带着家乡父老登高避祸吧。”于是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的人登上山,让每个人都分到茱萸叶一片,喝到菊花酒一口,安排妥当后,便单枪匹马下山制服了妖魔。

龙山落帽
在《晋书‧桓温传》记载︰晋朝永和年间,明帝的女婿桓温为征西大将军,而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任参军,很受桓温的赏识与器重。有一年重阳,桓温在龙山宴请幕僚,大家吟诗作对,好不痛快。正当酒酣耳热,诗兴大发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风,不巧把孟嘉的官帽吹落,而孟嘉竟无察觉,还津津有味的和别人饮酒赋诗。

中国是礼义之邦,对于冠冕风度可说是十分讲究,子路有“君子死,冠不可免”的名言,所以官帽落地而没有察觉,在众人之前真是有伤大雅啊!桓温见此,即暗令参加聚会的文学家孙盛,趁孟嘉如厕之后把帽子放回孟嘉的座位上,再作文嘲笑他。孟嘉回来一看,不但不介意,还立刻趁兴作文答复。由于他学问渊博,文辞俊雅,因此一语道出,四座皆惊,众人无不叹服。

后来“孟嘉落帽”变成了著名的典故,用来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的神态。后来《岁华纪丽‧重阳》称重阳节为“授衣之月,落帽之辰”,便是引用了这个典故。

女儿节

重阳节不仅是文人雅士饮酒、赏菊、登高、赋诗的日子,在江南一带,这天都让妇女停止家事操作,休息一天,称为“息日”,这个习俗,有个传说来自晋代干宝《搜神记》。淮南有一位丁氏女,下嫁于同县谢家。不幸的是,她的婆婆相当凶恶残忍,经常强迫她做繁重的家务,一旦她无法按期完成,就遭到婆婆的痛斥和毒打。

后来丁氏不堪婆婆动辄打骂、虐待折磨,终于在重阳节这天悬粱自尽了,死后她的冤魂不散,还附在巫祝身上说:“为人媳妇者,长年累月操劳不辍,九月重阳日,请婆家让她们停止工作,休息一天。”因此,当地人便盖了一座“丁姑祠”纪念她。

九月九日妇女休息一天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而从此每逢重阳节,父母要把嫁出的女儿接回娘家吃花糕,称“迎宁”;到了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呢!

白衣送酒

重阳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孟嘉落帽故事里孟嘉的外孙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生性恬淡,是个爱菊成痴的文人,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菊花诗中的名句。

根据南朝宋人檀道鸾《续晋杨秋》记载,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在宅边东篱下正赏菊花,突然酒瘾大发,无奈家中无备酒过节,只好惆怅的坐在屋旁篱畔。猛一抬头,忽然看见一个身着白衣的使者,载酒而来,一问才知道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差使。原来朝廷屡次征召陶潜为著作郎,他都不愿就职,王弘想要结识这位名士,便特别遣人送礼以表心意。这回陶潜见酒大喜,立刻开坛,随即在花丛中畅饮了起来,一时酒醉,吟出《九月闲居》这首名诗。后来重阳节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了后世文人吟咏时常用的素材了。

王勃的《滕王阁序》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杰作《滕王阁序》就是写于重阳节。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大宴宾客及部属,他想借机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命吴子章事先作好一篇滕王阁序,准备在宴会中提出,充作其即席之作。

于是,阎伯屿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下笔就写了。州牧心中十分不悦,即退席进入室内,并命小吏等王勃写一句,马上报一句,开头几句,州牧还批评他了无新意。谁知道王勃才气非凡,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州牧也忍不住拍案叫绝!而王勃从此一夕成名。@*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逢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赏菊之外,还要食花糕及饮象征袪灾免祸、延年益寿的菊花酒。
  • 【大纪元10月22日讯】(据中广新闻报导)欢渡重阳节,宜兰县壮围乡古结社区今天举办“彩妆娱亲”感恩活动,仿效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社区民众头绑冲天炮,嘴里含着奶嘴,脸颊涂腮红,背起自己的爸妈走感恩竹子隧道,重温以往的温馨回忆。
  • 欣欣客运公司今天表示,为庆祝九九重阳节及感谢银发族乘客长期的支持,即日起至明年二月十二日,农历年除夕前举办“阿公阿嬷免钱坐公车又有礼品拿”敬老活动,只要收集十张以上集点、优惠券,不仅可兑奖,还可免费搭乘一段票的车程。
  •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快到了,台南县长苏焕智23日上午前往佳里镇访视人瑞林杨鸳和许先进,向两位人瑞请安、请益长寿之道,并闲话家常,提前祝福两位老人家重阳佳节快乐,身体健康。
  • 【大纪元10月2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慧真台北二十五日电)九九重阳节将至,台北市长马英九为表示对长者们的敬意和祝福,今天到万华区百岁人瑞代表汪张足妹家中道贺,致赠敬老礼金、礼品和奖牌。汪张足妹对马英九的来访显得很高兴,也希望马英九要和她一样活到百岁。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