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孩子讨好父母亲的行为

路易
font print 人气: 56
【字号】    
   标签: tags: ,

六岁的小菲每天早上七点不到,就已经起床梳洗打扮自己,然后到床边叫醒赖床的父母,提醒爸爸妈妈“再赖床就会迟到了!”妈妈总是会开心的称赞小菲, 表扬她的懂事与贴心。妈妈正向的赞美,使小菲学会早起的行为。

双亲都工作的玲玲,从小就被寄放在阿姨家。才四岁大,就已经懂得要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干净,并且在吃完食物后,把桌椅抹擦干净,因为她知道这样做可以换来阿姨的称赞;等爸爸妈妈来接她的时候,她的乖巧懂事也会被爸爸妈妈所喜欢。

七岁的小叮,早就学会自己做早餐。尤其星期假日,他一定会特地早起,把面包放进烤面包机,再将面包夹上起司或涂上果酱,从来不去吵醒想在假日时多睡一会儿的爸爸妈妈,每次爸妈醒来,一定会开心的称赞小叮。

不可讳言,小孩子会从爸爸妈妈的言语反应中学到乖巧负责的行为。如果每一次的好表现,都得到正向的回馈,例如被大人称赞、得到礼物等等,小孩子便会一再的表现相同的好行为。在心理学上, 这样的训练方式叫做“正回馈”。父母亲有时候会有意无意的加强这样的正回馈,好使子女保持良好的行为。然而,这样的行为,也有可能使孩子学会“看大人脸色”,以为只有表现特定的行为,才会得到父母的关爱。就像小芬跟阿政的故事:

小芬跟玲玲一样, 从小就被寄养在阿姨家。为了得到爸爸妈妈及阿姨的关爱,她特别懂得看阿姨的脸色做事情,因此经常被阿姨称赞为乖孩子,久而久之,她学会处处讨好别人、牺牲自己的想法、委屈求全。长大之后,她成为唯唯诺诺的女孩,婚前是个小鸟依人的好女友,结婚后即使遭丈夫殴打,也只会以为是自己“不够听话”,才受先生处罚。

阿政也一直是个听话的小孩,从来不会做让父母烦心的事,但是后来父母还是离了婚,阿政竟然打心底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乖巧”,所以爸爸妈妈不再爱她,他以为是自己造成父母的婚姻破裂,小小的心灵因此蒙上阴影,闷闷不乐。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爱,是唯一能够避免对儿童的自我实现进行干扰的方法。”相信很多的父母亲都愿意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然而,在教养的细节当中,有时候确实会使孩子误以为父母对他们是“有条件的关爱”。尤其当父母忙碌时,常常会脱口而出的话语,像是:“只要你乖乖的去做功课,妈咪就好疼你喔!” 或是“不哭啰!爸爸喜欢不哭的乖孩子喔!”久而久之,孩子以为一定要乖乖的才会受到爸爸妈妈的疼爱。虽然父母是无心传递这个“有条件关爱”的讯息,但是孩子可能自己内化了那样的讯息。

这样说来,好像父母真的很难为:有心之过当然要避免,而类似的无心之作,又该怎么办?

其实,讨好父母,几乎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的行为。但是父母应该经常传递出对孩子“无条件的关爱”,让她们体会到父母的关心是无所不在、充满尊重,而不只是“有条件的给予关爱”。那么, 该怎么做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父母稍加注意,费点心思,是极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举例来说,孩子无故哭了, 父母亲可以用关心的口吻说:“我听到你哭得很伤心, 是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呢?”这样可以让他知道父母亲关心他的心情。或是说:“哭是一个发泄情绪的好办法,但是妈妈很关心你,等你哭过,觉得舒服一些,可以跟我说你怎么了吗?”这样的说法让孩子知道“哭不是一件坏事”,也让孩子知道妈妈对“哭泣”这个举动的想法,并且传递出“妈妈是关心你的”这样的讯息。

孩子哭过之后,爸妈还可以接着问:“你哭过之后,觉得比较开心了吗?”“听你说是因为你跟隔壁的小美抢玩具才哭,妈妈知道,小孩很容易发生抢玩具的争执,你想我们该怎么做呢?”接着,父母可以用关心的口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可以借此机会跟孩子讨论、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的积极关心,也许费时、费力,但与其求快速解决而破口大骂孩子不懂事,或是恐吓孩子要乖乖才会被疼爱等语言,一时可以禁得了孩子的口,却没有真正试着了解孩子、关心他们;不如将境况化为机会,提升亲子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亲无条件的关爱。

孩子刻意委屈自己来讨好大人,有时的确令人觉得他们的懂事可爱。然而,身为父母,也应该要时时注意孩子被爱与被关怀的需要,传递父母无条件的关爱,让孩子不是在“条件中”体会自己的价值,而能因此健康的成长。@、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时报记者魏怡嘉◎报导
     “中医师,我的孩子胃口不太好,也长不太高,我可不可以自己用中药调理呀?”长庚中医分院一科主任杨贤鸿表示,中医门诊中常可听到家长这样的提问,由于孩子在三岁前肝、肾机能都还不健全,最好不要自行调理中药为幼儿补身。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一发现孩子发育有什么不对劲,马上就想到要以中药调理补身,不过一般民众对中药认知有限,错补时有所闻。

      杨贤鸿指出,以中药为孩子补身,无论在药材的选择、剂量及服药的时间点上,都与成人不同,以人参来说,成人常用高丽参及长白参调理补身,但对孩子来说,这两种参太过燥热,用在孩子身上并不适宜,最好改用西洋参;另外鹿茸可补肾虚,用在老年人身上很好,曾有父母将其拿来给孩子补,由于鹿茸属纯阳,反而使得孩子火气变大,适得其反,此外也有人认为鹿茸有荷尔蒙的问题,贸然给孩子服用并不适合。

      门诊中也曾看到患有鼻窦炎的孩子,父母不明就里,以为孩子抵抗力太弱才会鼻子不舒服,于是用黄耆及枸杞等中药为孩子补身,结果鼻子反而发炎得更厉害,杨贤鸿表示,孩子有任何不适症状出现时,最好先弄清问题在哪里,并先就医解决,再来谈补身调理的问题;此外,补的时机也很重要,很多父母会选在孩子快发育阶段为孩子以四物汤补身,如此会导致孩子生长板提早钙化,反而会长不高。

      对于部分父母动不动就为孩子以中药调理补身的做法,振兴医院中医科主任萧恒毅认为,只要孩子营养充足、运动量够,就可以拥有很好的健康身体,实不太需要费心去药补,尤其部分中药含有毒性,错补徒增肝、肾的负担,反而会更糟糕,若父母执意要为孩子以中药补身,建议最好先与中医师论讨,再决定用何种中药材及如何去补。

  •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肥胖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肥胖儿童的增加让专家感到担忧。

    中国官方新华社星期六报导说,中国目前的13亿人口中,有9千万肥胖的人,这些人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

    广东省一位专家指出,特别让人担忧的是肥胖儿童。中国大约有10%的儿童肥胖。

    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加上双方的祖父母,6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对孩子宠爱有加。在一个几十年前刚刚度过饥荒的国家里,大人很难做到控制小孩的饮食。

    专家指出,高脂肪的食物和运动比较少的生活方式是肥胖的罪魁祸首。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快餐文化,同时以车代步和坐在电视、电脑前的时间增加。

    据中国官方估计,肥胖人口正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10年后,中国的肥胖人口将达到两亿人。

  • (图/小树文化提供)
    运用故事,让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绪反应,并且详细解说如何自我调节、加强情绪管理。书中同时详细运用情境故事,解说各种情绪成因、情绪反应,以及如何因应情绪困扰。
  • 许多学生都盼望着放暑假,因为这是他们可以逃离学校、放松身心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如此。 有些学生害怕必须参加的暑期课程,还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无法见到同学而感到孤单。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