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未来科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登

画与道 — 通过修炼上达化境(二)

杨明锷
font print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二)
年龄较宗炳小40岁的王微(415-453 A.D.),以易经思想(他的态度与诗人陶渊明类似,不讲佛而讲道)来掌握宇宙自然,他把自然视为一个道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点明绘画是研究身体、生命、宇宙的过程(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艺术表现其实是领悟道体后的一种表现。

王微在《叙画》中主张“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融》就是《容》,意思是山水画包容神灵,而山水形势变化万千。画家的心也相应是变化万千。要是画家不明道体的灵动,那所画山水就是死的、无效的(叙画:止灵亡见,故所托不动)。所以王微说:“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势是易经思想的词汇(灵动),就是空间变动能灵活掌握的意思。

王微他把山川作为载体,宇宙之道的规律藉山川而显现,多样的情境,带给人类多样的情怀。画家以笔墨抒发苍茫浩叹:“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绘画作品如山海经,让人探索宇宙幽深与广大的空间,其实就是探索人类内在的“神”与“思”。画可通神(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王微的思想与易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思想一致,那就是身体与宇宙相呼应。因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所托的内涵甚大。超出感官所知。身心向往自然,走近一棵树、在绿林、白水间散步,感染宇宙激扬的脉动(此画之情也)。至于秋云春风,大自然四季变化带给人的振动,郭熙的林泉高致说得更细腻,这里暂时打住。

王维《辋川图》

宗炳与王微,都将山水画视为宇宙的缩影,一个当作‘法身’,一个当作‘道体’。山水画是崇高向往的国度,唯有画家是个修炼人,才画得出畅神或融灵的国度(意境)。不单是画家,此后兴起更多幽人隐士,都支持这样的国度(例如王维的辋川图与辋川别墅)。人从社会走入自然,多了自然这个空间,胸中豁达、豁然开朗,并且形成人生的一股清流,起着净化人生的作用。山水画提供一个高于常人的立场,使人实际见到内在升华的那种意境。山水画经历很长一个时期,都要求画家处在修炼的状态(南史王微传:说王微“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素无宦情”,“足不履地,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唯当坐处独净”),胸中包罗万有,与宇宙源头紧密相连。山水画走下坡后,忘了这个初衷,偏重笔墨技术性或文学性的概念,重形与情,忽略了宇宙之道。但是在唐宋的山水画里,画家讲究修炼,山水确实充满神思,气象万千。@*(待续)

注释:
注1.宗炳是慧远的士俗弟子, 因仰慕钦敬而与慧远游,他入庐山追随慧远,终生不离乃师,慧远死后,为他立碑志铭者亦是宗炳。 宗炳善琴乐、好游山水,属于艺术气质的人物,但事师至终,可见其信奉之忠诚,宗炳在刘宋时参加了一场形神论争,著有《明佛论》;也继承了慧远“形尽神不灭”的思想。详见林朝成“六朝佛家美学–以宗炳畅神说为中心的研究”,国际佛学中心第二期(1992.12出版)灵鹫山出版社出版,页180-200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时的环境,人们都明白:人可以藉某种方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管是市井小民或文人雅士,都普遍存在这样的想法,我们的艺术家就是在这样的土壤开出这样的花朵。
  • 人的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为什么能达到这么宽广的心胸?并不是我要多大,就有多大,而是通过修炼做到。因为人有那么高的层次,人才有那么大的容量。“层次越高,微观下看到的就越大”(转法轮第八讲,361页)。
  • 宗炳、王微、荆浩、郭熙都是画家,在中国历史上他们主导了山水画的发展,而他们的文章写的都是透过本身绘画创作的实践而领悟的实情,有别于文人用理论化的文字或感觉的文字所写的一些画论(其实隔阂很大)。文人写的都是给画家打分数、分等级(如神、妙、能、逸)的事。《宣和画谱》是站在画家的立场写作的一本书,也是难能可贵的一本书,所以本文也引用到。本文就是从这些资料说明画家创作与修炼的关系。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在台湾近代诗书画艺坛,黄水文一生低调,作无形之画--诗,画有形之诗--画,在诗书画中自得其乐。他的画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为邮票之画发行;他的诗句得到故乡诸罗山水共鸣,常被桃城(嘉义)后人选来吟唱;他的书法以隐名的姿态留存于嘉义市中山公园尊师亭。综观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台湾美术界在1950后期到1970前期爆发传统国画与本土胶彩画路线之争,黄水文不愿卷入争议, 从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间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渐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他开始将水墨融入胶彩画中。他的书迹留在嘉义公园尊师亭上依然可见。
  • 台湾近代艺术家黄水文(1914–2010年)诗书画三绝,但少为人知。他的处世为人自然质朴有如隐士,从不出画册,也未收徒,服务于嘉义县中32年当美术教员,作品极少面世。近日(2025.1)《嘉义市文献》第26期,刊登黄健次先生历经几年精心整理所撰〈黄水文诗书画补遗〉,填补了台湾近代艺术史的一块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黄健次先生所撰简要版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 台湾故宫, 故宫, 岁时吉庆, 节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宫特展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黄历新年应景的“岁时吉庆—院藏节令文物精粹”特展,“透过精选的院藏岁时文物,一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序变化、节庆习俗,陪您过个知性蛇年。”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会说故事的图画”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画”或“叙事画”为主要展件,希望呈现“图像”能够超越文字描述、为观众提供更丰富讯息的潜力与特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