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上写着:读书不难,只要肯读,终究可以读出一点名堂,但做人很难,迟一点都不成,再迟,人格都养成了,价值观也确立了,便很难更改了。
是啊,做人难,谁教我们做好人?美德缺,谁与我们谈美德?
你教孩子以下几种简单的美德了吗?
一,宽容;它被很多哲学认为是一项罕见与重要的美德,我也这么认为,许多时候我们会用得上它;人总有意见相左,产生矛盾,以至次冲突的时候,因而被伤,选择宽容的人,伤害将减少。
海伦凯勒便说:“教育最崇高的结果正是,教人学会宽容。”可是,愈来愈浓的暴力氛围让人直觉相,宽容没有被放进人生的思潮里,学校遗漏,父母遗忘,教育也就不教了。
有一天,儿子气呼呼回家,嘴里足足掉有三斤肉,翘得满天高。
“发生什么事了,谁给你委曲?”
“老师。”他根本不假思索。
“怎么说?”
“明明不是我弄脏的,他硬说是我,还罚站……”儿子愈说愈气。
“该怎么办?”
儿子回头看着我说:“算了啦,我原谅他了。”
宽容真好,儿子又回复笑容。
二,服输;接受失败、承认失败、整装再出发,依我来看,不仅是美德,同时也是智慧。
这个社会最让人诟病之处便是老是有人主张冲、冲、冲,一点缓和的余地也没有,
我的朋友问我:“你知道车子上了高速公路为何非超车不可?”
我摇摇头。
他说:“因为不服输。”
何止不服输,根本是不准输,输便会挨骂,常常挨骂便失去信心了。
输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了之后爬不起来的人,我们的孩子大约就是如此输不起的人。
谁教我们孩子:“我输了,明日看我”的豪气?
蒙田说过:“有些挫败比成功更有意思。”赫胥黎也说:“几次失败,会有许多重要而实际的好处。”
但谁容许我们的孩子失败,谁又相信失败是成功的轨迹。
无法承担失败,大概连勇气这项美德也跟着散失了,我的父亲一再告诉我们,勇气、骨气、志气是人生的必要,三气合一,无往不利;因为人生一词本来就是最陌生、最奇异、最不可思议的历程,少了勇气便很难一一克服与面对了。
三,储蓄;诚几何时,这个传美德早已消失无踪,但根据资料统计,孩子的储蓄率只有千分之十七,多数人不仅没有储蓄,甚至透支。我认识一位妈妈,很心焦的问我怎么办才好?问题不清不楚,我再问了一遍才了解,他的儿子办了好几张现金卡,以债养债,大学毕业时,累积债务高达一百多万元。
怎么办?
我也不清楚哩,这项美德早该教的啊。
四,礼节;蒙田在他的《蒙田随笔》一书里说过:“礼节是教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跟慈悲与美丽一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喜爱。”
但,有礼节的孩子,你多久没见着了?
怪不得,我的一位朋友会以奇遇形容让坐这件事:“居然还有敬老尊贤的孩子。”
他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他看见孩子的良善之心,忧的是间接证实他已老矣。
五.价值观;报纸登载,一个大学生为了得到一纸名牌包包,可以饥饿三餐,偶尔以泡面度日,再把省下来的钱,恭敬的送到名牌店;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早已有一套合理化的体系,觉得那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自信建立的方法,自我磨练的高招,觉得大人们太过大惊小怪,缺乏同理心。
什么是名牌?
品牌高档、价格昂贵的东西;名牌价高的物品,品质一定绝佳,理论上是对的,但是否好上千百倍,就不一定了。
名牌的意义是什么?
一种身份、地位。
孩子养成外在的审美观,忘了内在的充实,便是我们难辞其咎的。
我常与儿女讨价值与价格的问题。
女儿想买一双鞋,定价三千二百元〈台币〉,我嫌太贵了,她说名牌都是这种价值,何况同学都有。
我决定第一双我买,第二双她自己付钱。
“为什么?”
“第一双是为人父母的义务,第二双就是贪婪了。”
她翘着嘴,没有再说话,隔没几天,她说想买第一双,我回她可以,但去我熟悉的体育用品店买。
“干嘛那么费事,我要与同学一起买呀。”
“你可以陪同学去看,但我来买。”
“为什么?”
“打七折,价差三折就是九百六十元了。”
“还好啦。”
“差……很多。”我声音略扬,带着不悦的语调:“爸爸的书,定价二百五十元,版税才廿五元,九百六十元可得卖出四十本书的版税;奶奶一个礼拜的生活费,某些非洲国家半年的薪水……”
“啊!”
这就是我的想法,给孩子适时的教育,无论有没有效果,但都该教,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该以身作则,我奉行能省则省的原则,不该花的不花,该花的不省。
价值与价格该分清楚,风花雪月、琴棋书画是价值,不一定要花钱,但可以给人美好,这一部分该教给孩子,名贵的皮包、挂饰、衣服……不是完全不该买,而是量力而为,月入四万元的人,买件衣服花了十六万元,大约便注定一生是苦了。
千万不要凡事都以钱侍候,当有一天孩子养成以钱做为价值观的标准时,所有的似是而非,便会一古脑潜进他的心灵中,巅覆出难以复加的噩梦。
人生有物质与精神两个圆,在一个物质万岁的世界里,别忘了加一点精神美好的佐料,与孩子一起共用于山光水色之间,共看天地带来的浪漫的财富。
六.慈悲;慈悲很重要,非教不可,如果一个社会连慈悲心都少了,我想教育便万劫不复了。
儿子得了很多奖状,几乎被我全部收了起来,放在他的资料夹中,当做他的美好回忆,有一张感谢状,我张贴在客厅,一挂便三年。
“这一张挂这么久干嘛?”儿子有些不解。
“它很有意思。”
“有意思。”
“对啊,我觉得一个人愿意到医院当义工,还得到感谢状,真的很慈悲,我想挂它久久。”
我摸摸他的头:“你真不简单。”
一个十四岁小朋友,每天骑了十四公里的路,上学之前,放学之后风雨无阻探望中风的爸爸,七年如一日,骑过三万五千公里,这样的孩子还需要以成绩证实他的存在价值吗? 不!一颗悲心已足矣就够了。
一位七岁的小男童,在南亚强震发生后,存了二年的存钱筒捐了出来,飘求妈妈做好事。
十二岁的小女生,便不幸父母双亡,她一个人抚养老阿妈与两个弟妹,上学、煮饭、洗衣、作家事、写功课、教弟妹……一天的事,数也数不完,功课成绩能显示她的价值吗?
德国有个十四岁的孩子,人称古堡英雄,他以一个小朋友的力量,救了不少面临被拆除的美丽古堡,他的努力得到古迹维护学者的赞许,跟着他加入保护的行列。
他们全都是小孩,却都做了很了不起的行动。@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