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随笔】冻结永恒──我看废墟

amoris 撰文、摄影
【字号】    
   标签: tags:

往往在整理房子或搬家时,会遇到一些舍不得丢的东西,别人眼中看来只是过时又没有价值的物品,或是一些小纸片、小玩意等等,但其中却寄存着深刻的回忆与情感。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个人成长的记忆刻痕,却忽略了整个地域与年代所留下的环境记忆。文明快速进步,文化若不能累积的话,那社会变化越快越是不利。

喜欢摄影让我学习观察和感性,看到老旧的事物总会有许多想像,就像深深吸引我的老房子。若是又老又破甚至惨遭遗弃的房子,本身既具故事性又有悬疑性。曾在土城山里的废弃军营中,看见一整排军中置物柜,每一柜子的左上方犹贴着标有兵籍号码的姓名条子,令我回想起外岛当兵的日子而发呆了好一会儿。还有一次在永和发现的废弃学校,校园象征精神领袖的铜像,却置身一片荒烟蔓草的废墟中…。

进入废墟就仿佛进入另一时空,它使人血液加速心跳加快,像是化身为探险家般既新奇又紧张有趣;我喜欢这种血脉贲张的感觉,因为这时候的感受力是平常的十倍。拿着相机在城乡间流浪,眼看着一座座废墟被摧毁、改建,眼目睹许多建筑正迈向夕阳,心中虽感慨却也暗自庆幸,毕竟我曾经为他们摄取影像,留下冻结的永恒。@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信仰宗教也是一种精神的保险?若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否要寻求生活的保险、社会的保险?还有若我是保险公司老板,是否会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商机”的时代?@
  • 信步徜佯于黄金故乡,落日开启了如梦般的回忆,乍然从捷运站二楼的玻璃帷幕外,我看见出游的一家人漫步在昏黄夕阳中,写下流金岁月的动人一刻。@
  • 人一旦有了自以为是的主观想法,“好奇”的感觉逐渐消逝,有一天会变得麻木不仁,就像今日的社会一切被物化了!@
  • 今年清明节,我们无法回去扫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铭记逝去的亲人,而是在心中点燃一盏不灭的灯;是不让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遗忘,让他们的信仰得以延续;是让活着的人依然怀揣希望,更是坚守他们未能走完的路,让正义与真相薪火相传。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 是不是每一个生命,对春天都有一个约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中,蓄积着力量,等待中,膨胀着希望,强大着信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