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中元普渡祭亡魂

文敏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

黄历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叫做“中元”,也叫“七月半”,又叫“盂兰会”。
开鬼门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于每年黄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即“好兄弟”或“无缘精灵”前来阳间讨斋。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孟兰盆法会
佛教界人士,每年的中元节,就举办“孟兰盆法会”,以水果、粽子、粿类、白米等做为祭物。《孟兰盆经》载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孟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之恩。”

梵语的“孟兰”原意是“救倒悬”,一般人以食器装着食物去供养众僧,以救先人倒悬之苦,相传这种风俗,起源于“目莲救母”。 目莲救母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思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于是目莲遵命去做,终使他的母亲脱离了倒悬之苦。

中元习俗 普渡拜拜 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开始准备黄昏的大拜拜。祭坛上各种牲醴及水果摆上几百盘,杀猪几十条甚或百多条,米谷整卡车,鱼山、内山耸立着,极尽铺张能事。

以前各地各庙之普渡,皆很隆重、铺张,浪费之财力、物力,不计其数,而且普渡日期往往并不一致,近年来政府为改良风俗,例行统一拜拜,各地纷纷奉行,于七月十五日全国统一举行“普渡”,各地节省许多财物,并将普渡完之白米,赠济给贫户,此亦一善举也。

慎终追远 乐善好施
中元普渡可说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认为孤魂野鬼无人祭祀,统一在每年中元节祭拜,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宜利用此一节日宣扬“博爱”、阐扬“追远”、发扬“好施”的情怀,如此才具有实质的教育意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早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生有众多公主,其中第七位公主叫做织女,长得花容月貌,手艺高明,天天为天宫织锦。
  • 黄历七月七日是“七娘妈”与“注生娘娘”的诞辰。
  • 【大纪元8月1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卞金峰基隆市十一日电)二○○五年鸡笼中元祭活动逐渐进入高潮,活动将于八月十五日起先后举�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