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石器时代揭开序幕

石雕家陈昱霖专访

文 陈柏年 / 摄影 陈怡文
font print 人气: 106
【字号】    
   标签: tags: ,

一个在澎湖小渔港以写春联帮助家计的孩子,终能立足国际视野的艺术之坛。一位传统的珊瑚工艺雕刻师,逐渐蜕变而为新锐的石器雕塑家。在陈昱霖的石雕美学中,有稳固若磐石的淳厚不变,也有敏感纤细的流动深情。

走进陈昱霖在高雄的家,一眼望见的是以石头为饰品的拙趣大门。在铁条花纹上悬挂缠绕的各色石头,其实是稚龄女儿的随手玩具。庭内屋间摆饰的石瓶、石碗,无一不是生活实用物品,展现了古朴独特的艺术美感。花圃一角,以石臼、瓦盆为水池、花圃的一方绿意,不禁令人讶异石头工艺在他巧手营造下,竟能够展现如此多姿的风采!


来自渔村的孩子

谈起自己的艺术渊源,朴拙寡言的陈昱霖说自己出生在澎湖县的小渔村--良文港。小时候他就擅于书法、雕刻、绘画。由于陈昱霖的书法比赛成绩很好,不由心想:别人家可以卖春联,为什么我们不行?于是自己买纸、裁剪,开始写来卖,岂知一写就不能停。

那时村庄有300户,向他购买的人家大约有一半,而且大厅、门柱等各种春联样式都要备齐。每年国小的寒假,陈昱霖都是在写春联以贴补家用间度过。虽然也有“别人放假我却要写春联”的怨叹,但是过程中深深体会写春联不能求快、不能欠缺临帖的基本功夫。日后陈昱霖的雕刻之路,便是打稳了基本功夫,扎扎实实、一步一脚印的走过来。

很幸运的,陈昱霖拥有一位宽厚慈爱的父亲。父亲一辈子在海上讨生活,但是个性浪漫柔情,使陈家兄弟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享有最丰富的艺术熏陶。陈昱霖还记得自己每天总是在父亲把yamaha音响的音乐,当成起床号被唤醒。为了捕捉孩子的成长记录,父亲不惜购买8釐米的摄影机,纪录孩子跳水、骑脚踏车等影像。为了支持陈昱霖参加书法比赛,特地为他买来店家最好的毛笔。为了让他观察大自然,也为陈昱霖买了照相机。这完全是因为父亲深深理解陈昱霖对于艺术的执著,以及对大自然无尽的喜爱。

父亲对陈昱霖关怀备至。当珊瑚雕刻师时,父亲都会关心他今天刻了什么。也就因此在陈昱霖的心中,父亲是无可取代的。有一回,学校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他毫不犹疑提及我爸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却惹来无妄之灾:“……结果不得了,老师要我上台罚站,当众羞辱我,放学的时候校长也把我叫到司令台罚站。他说我怎么可以讲我爸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父亲问明被罚的缘由以后,也无奈的说:“他们说伟人是蒋总统,那就是蒋总统罢”。陈昱霖那时候就觉得,为何一个孩子心里真情流露的话却要被处罚?
可是那个年代却是如此。

就读澎湖海事专科学校的陈昱霖,本来应该以跑船维生。但是国小就对美术有着浓厚兴趣的陈昱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就是这样单纯的直觉,使陈昱霖坚持艺术的道路,从澎湖小渔港来到高雄国际都会,对于艺术的热爱至今不变。

走上雕刻之路

陈昱霖澎湖海事专科学校毕业后不久,学习佛像雕刻,就被澎湖的一位老师傅网罗门下,教导珊瑚雕刻的技艺,自19岁雕到21岁。虽然仅仅三年,陈昱霖的进步神速,奠下日后雕刻的基础。那时候他的技艺卓绝,许多刻了一、廿多年的老师傅作品,还拿回来让他修改,可见功夫之高。陈昱霖说:

“我雕刻的基础就在那个时候训练出来。因为珊瑚的雕刻很细、材质很脆,所以施力要刚刚好……有一点点和学气功的硬功很像,要有力量,但又不能使材料断裂,刻出的线条和力道要刚刚好。线条深度要一致、均匀。没有办法掌握好的话,就会有深有浅,不平均。”

珊瑚雕刻买卖原本要以重量计价,陈昱霖由于专注着如何就珊瑚形状,赋予全新的生命,不去思考重量与价钱问题,件件堪称极致精品。虽然重量比同类作品轻了许多,反而纷纷被日本人以高价争相收购,说明了好的作品是不会孤独的。

  陈昱霖虽然很感谢师傅带他入了珊瑚雕刻这个行业,但是当完兵回来,珊瑚业就有重大改变:由于国外转以机器大量生产,台湾价格大幅跌落。而陈昱霖就在此时自没落的传统工艺中异军突起,拓宽自己在雕刻界的视野与方向,从珊瑚走入石雕,终于另辟蹊径,在石雕的艺术界闯出一片美不胜收的新天地。

后石器时代的石雕艺术哲学

陈昱霖发展出“后石器时代”这个名词,也以“后石器时代”的雕刻家自居。然而何谓“后石器时代”?

所谓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敲打”的方法制成,而新石器时代则发展出“琢制”、“磨制”等攻石的技术,手法单纯,散发纯朴之美,也兼具生活实用性。陈昱霖深受激荡。他说:“凡生活,皆艺术;凡艺术,皆可用。”。艺术作品如何与大自然维持一个互动良好的关系,就是陈昱霖最关心的课题。


在陈昱霖的心目中,艺术作品应该与人的关系密切,而不是距离遥远、束之高阁的饰品陈列。即使是石雕艺品,也应该融入“人”的元素才算完整。以真理大学麻豆校区幼稚园设计的大石雕刻为例,那是一块有弯曲隧洞,刻有活泼图像,可以攀爬、触摸的设计作品。陈昱霖说这个作品单独摆在校园里还不算完成,要有人围绕、攀坐其中才算完整。艺术在他的心目中,不能缺乏人的元素。亲近生活的石雕艺术,就是所谓“后石器时代”的理想。陈昱霖认为艺术不但能够唤起人对美的向往,更应该是与人亲近、互动的存在。

一个传统工艺出身的石雕家,怎能融古典朴拙与新锐创意于看似平凡的顽石之上,化腐朽为神奇呢?

陈昱霖说他初时接触石雕,在称穷乡僻壤也不为过的澎湖小港,却阅读过许多美术研究的书籍。这是因为他和澎湖一个国小的校工是好朋友,图书馆的书没有人看就帮他保留、出借。而他全心全意的专注雕刻更是无人能比。他说自己“无论是在吃饭、散步、想的、说的都是雕刻”。偶至海边,也总费心揣摩如何表现海浪、海葵、海带、水藻。平日凝神专注的程度,让一旁的太太轻声附和:“他都不知道家里还有其他人”。

石头与生命的感动

不论是一把石壶,亦或是公园里的大型雕塑,仔细体味陈昱霖的创作,往往能从冷硬的石头里看到温馨的柔情以及活跃的生命。这种深远的余韵是一般创作者难以企及的境地。陈昱霖相信艺术必须来自观察与师法自然,或是依循探索前人的脚步.。他对于陶窑提及:“现在无法烧出比以前好的东西。这是因为现代的机器可以进步超越,但是精神却很难比得上。”


陈昱霖将对于人世的深情与依恋深深镌刻的创作,也使他的石雕焕发不凡的感动。他自言在民族路所呈现的“种子”系列创作,便是遇逢生命的低谷、冲击而成的作品。彼时父亲因为肝癌病危,末期回家休养。他推着父亲的轮椅走到公园,看到花果成熟以后,枯叶掉下,种子重落土中,继而想到人的生命如果可以像种子一样重新开始,那该多好:“红色昆虫啃吃果肉,吃完以后落下来到土里,种子发芽,仔细看他发芽时候特别漂亮、特别喜悦。父母亲照顾儿女,何尝不是如此?”。


于是陈昱霖开始思考生命、自然与人的关系。当时他因机缘听闻佛法谈论生死无常的大事,于是种子系列的创作有生机、阴阳、虚实等的表现,也呈现了追求自然大道的向往。

年过不惑之龄的陈昱霖,新作不断、风格多变。他一直站在石雕艺术创作的前端,作品更广为政商名流、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然而在璀璨的光芒下,我们看见的仍然是一个赤子对大地与亲人的深情,使得他的石雕创作格外引人瞩目留连。

石坊:07-3132020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 克拉约瓦艺术博物馆(Craiova Art Museum)是罗马尼亚的[ascii]着[/ascii]名景点,收藏着该国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塑,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到现代。
  • “节奏”(Rythme)一词原来专属于音乐、舞蹈或诗歌的范畴,也叫“韵律”或“律动” 。美学家发现,“节奏”其实不只是音乐等艺术所特有的性质,它涉及到艺术的共同美学原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