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发快三开奖结果 - 体育

【书法漫谈】 “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明训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清朝书坛有一句话叫“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浓墨指的是刘墉;淡墨是指王文治,二人都是清初书法名家。
刘墉,号石庵,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士、东阁大学士,职同丞相,其书法以浓墨著称,因此时人喻为“浓墨宰相”。王文治,号梦楼,乾隆二十五年考中探花,字迹清淡秀逸,因此被喻为“淡墨探花”。
清初书法由于康熙对董其昌的大力推崇,因此大部分书家的书学历程都受到董字深刻的影响,刘石庵和王梦楼也不例外,但两人发展出来的风格却南辕北辙,形成强烈的对比。
刘石庵取法董其昌后,又专研颜体,因此锻炼出饱满的线条,这些线条在浓墨的外榇下,使得刘墉的书法益加浑厚而具量感。另一方面,刘墉结字挺拔,劲力内聚,坚实地架住丰润的线条,因此赢得“如棉裹铁”赞誉。
王梦楼楷书以褚遂良为根基,行书学《兰亭》及《圣教》,但主要还是承袭了董其昌平淡雅秀的基调,一派端庄,而又风神潇洒,焕发出浓浓的文人才气。
然而,无论浓墨刘石庵亦或淡墨王梦楼,他们所代表的清初书法水平,毕竟与明末董其昌相差甚远。一代翘楚刘石庵、王梦楼如此,其他大家如粱诗正、梁同书、梁巘“三梁”情况亦然,更遑论那些沉迷于求媚的“馆阁体”的八股书匠了。
一、二百年来,清朝书坛始终无法出现具代表性的人物来引领一代风潮,以致书家脱离二王、欧、虞、褚、颜、柳、宋四家、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一脉传统,书学家称之为“帖学”,转而从此时大量出土的石碑文字寻觅创作灵感,造成另一股书风,书学家称之为“碑学”,乘势而兴。@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祝允明(1460一1526)字希哲,号枝山,因手有六指,故自号枝指生,长洲(今苏州)人。祝枝山是家喻户晓的才子,也是道地的天才型人物,他“五岁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加上他家学渊源,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两人都是当时书法名家,因此这位天才在名家的栽培与环境的薰染下,很快就展露头角。他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齐名被喻为“吴中四才子”。
  • 卫夫人本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据载,卫夫人书法师承钟繇,善长隶书楷书。由于卫夫人并无留下任何书法作品让人参照,我们只能从两段唐人的书评中想像魏夫人的书法风貌:其一是韦续在《墨薮》中称赞魏夫人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如红莲映水,碧朝浮霞。”其二为张怀瓘,他在《书断》中列卫夫人隶书为”妙品”,评之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
  • 清朝写得一手好隶书的书法家不知凡几,而且每家有每家的风貌,很难想像二百年后的今天,伊秉绶横平竖直,几无律动、装饰,近乎没有“特色”的隶书是被历史留下的其中之一。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