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塔之二十: 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喇嘛塔─妙应寺白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1日讯】 北京城,传唱了数百年的童谣, “平则门,拉大弓,过了就是朝天宫,写大字,过了就是白塔寺……”词中“白塔寺”就是坐落在北京阜城门(明代称平则门)内大街北侧的“妙应寺”之俗称。因塔身通体皆白,故俗称为“白塔”。“妙应寺塔”除塔顶为铜制之外,全部以石砌而成,外表贴砖,并涂刷白垩粉饰,光洁如玉,故又称“玉塔”。铜制塔顶呈显金色,与塔身颜色金白对比,看来气氛崇高圣洁。全塔比例匀壮,气势雄浑。

“妙应寺白塔”是中国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元代喇嘛塔,也是现存古塔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是瓶式喇嘛塔造型最杰出者。同时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直至今日,尼泊尔游客到了北京,参观白塔成为必到之处。

白塔初建于辽代寿昌二年(西元1096年),在原辽塔旧基上,重修构筑这座高大壮观的喇嘛塔。于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始建,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建成。由当时入仕元朝的著名尼伯尔工艺家阿尼哥,仿照尼泊尔当时流行的式样,奉敕主持修建。阿尼哥当初随匠人到西藏监造黄金塔,后随帝师“八思巴”入仕元大都。时年仅十七岁,却身怀精湛的工艺技巧,尤其以绘画、雕塑与铸造金像特别擅长,元朝建造的寺院造像多数是其制作完成的,除圣寿万安寺白塔外,还造了五台山大塔院白塔。但是,大多数作品今已无迹可寻,或无法辨认了,只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其杰出的高超工艺流芳千古。西元1305年,61岁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

元朝政权建立之初,忽必烈曾说:“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将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定为国教,并向蒙汉地区广为传扬。为了巩固中央与西藏僧俗势力的关系,采用宗教羁縻政策。世祖亲自察看选定塔址大兴土木,并下诏修建这座大型藏式佛塔。以作为神权与政权的象征而“坐镇都邑”。

在寺中的任何一个角落观看白塔,都无法看清白塔的全貌,为什么寺与塔的比例如此不协调呢?从年代上看,白塔已有700多年历史,而寺却不过5百多年。而且建筑风格也大不相同。白塔是藏式覆钵式宝塔,是属于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寺则是典型的汉传佛教建筑。

因为,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白塔竣工后,又以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之遥为寺界,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为《 大圣寿万安寺》。由四重殿堂和塔院组成。塔院以红墙围成院落,院中央偏北耸立着白塔,塔前建有一座《具六神通殿》。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寺院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和七佛宝殿以及两侧的配殿、厢房等。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6月30日下午,电闪雷鸣,天降大雨。突然,一条火龙从天而降,点燃了大圣寿万安寺中的大殿。大雨如注之天,火却越烧越旺。转瞬之间,盛极一时的大圣寿万安寺,在火海中化为一片焦土,倒是白塔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这场浩劫。

到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的时候重建庙宇,明宪宗成化四年(西元1468年),在大圣寿万安寺被焚毁整整100年之后,一座新的寺庙终于告成,朝廷赐名“妙应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

白塔是一座典型的砖石结构的覆钵式喇嘛塔,有着浓郁古印度佛塔的风格。由塔基、塔座、覆钵、相轮、华盖和塔刹六部分组成。总高50.9米,通体涂以白垩。台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

塔基上圆下方,底座面积达1,422平方米。可分为三层:下层平台高3米,之上由两层须弥座相叠而成,高9米,共高11米。须弥式基座上,有一座硕大的如意莲花,雕刻着24瓣莲花,莲座上有5条环带,承托着造型丰满浑厚,向下略微收进的塔身。每层向上收分二折,横切面呈正方型再外凸的形状,像个多角的“亚”字形,显得坚实稳固,又挺拔秀美。

塔身直径18.40米,俗称“宝瓶”,形似覆钵,有7条宽大的铁箍环绕在塔身上。覆钵与其上的相轮间,也由一个小“亚”字形须弥座,将覆钵与相轮巧妙地相互衔接结合。“十三重相轮”,象征佛教说法的十三重天界之意。相轮呈圆锥体,是由13个直径逐渐缩小的轮圈所组成,又叫作“十三天”。据说,相轮层数的多寡,标志着该佛塔的级别,而白塔的十三层相轮,表明此塔是佛教界地位最崇高的舍利塔。

在相轮顶上是一个直径达9.7米的华盖,也叫“天盘”。其结构非常复杂,用厚木做成底面,铜板瓦做为盖,并设置40条放射状的筒脊。华盖周围象流苏一样悬垂着36片铜质透雕,造型古朴典雅的华蔓,每片宽1米,长2米,镂刻精美。上刻有明神宗的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的徽号,说明此华蔓应该是明万历25年(西元1592年)重修白塔时添置或更换的。在每片华蔓下面,都悬挂着一个小铜铃,微风吹拂之际,叮当作响。

华盖的正中央处,耸立一座铜质鎏金空心的小型喇嘛塔。高4.2米。塔刹的高度和坡度使其与相轮和谐地连接,构成一个造型奇特的圆锥体,算度准确,工艺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1978年对白塔维修加固施工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存留在塔顶部鎏金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补花袈裟、五佛冠、藏文的《尊胜咒》、珍珠、宝石、以及乾隆手书的《波罗蜜多心经》赐僧帽、僧服、经书等珍贵文物百余件。

整座白塔稳重秀美,挺拔精奇,洁白、庄严、圣洁。瞻仰参拜者络绎不绝,称赞其“制度之巧,古今罕有。”实在是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河北保定城西南门里东侧,有一中国现存三千多座古塔中,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定州塔”,因建筑在开元寺内,原为开元寺中的主要建筑,故名“开元寺塔” 又名“开元宝塔”,但现在寺已不存在,唯砖塔仍高耸矗立。有”中国宝塔之王“、”中华第一塔”的美称,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
  • “飞虹塔”即由育王塔沿续而来。建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西1515~1527年),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增建底层围廊,至今已有470多年的历史。创始于汉,经屡次兴废重修,现存的古塔为明代重建的遗物,但形制结构仍保持元代的建筑风格。塔为八角形,十三层,通高47.31米。砖砌的塔体,是无梁殿与拱桥相结合的形式。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