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一个古代的城墙;一段段的城墙,一座座的烽火台,纵横万里,都实实在在的纪录着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坎坷与辉煌。
很多人都认为长城是秦始皇修建,其实,长城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据古代资料,早在四千六百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人们就已修筑周长一千到二千公尺,高八公尺以上的城池了,而几千年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给奠定了建筑基础。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连连,长经流域出现了秦、楚、燕、韩、赵、魏、齐七个较颇有实力的诸侯国,那在他们征战中已经开始使用骑兵,而骑兵攻城的能力和速度极快,所以为了维护防御他国进攻,各诸侯国纷纷在自己边境修筑长长的防护城墙,这就是早期的长城。
跟据(左传)记载,当年楚国就以长城(当时称方城)做城防,然后加上汉水做护城河,才免了当时称霸的齐恒公的攻打,可见这高高的城墙在防御骑兵的攻打是发挥很大的威力。
那当时秦、赵、燕三国也经常受到匈奴的威胁,于是这三个国家也在北方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了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取河南,采取“可缮者制之”的政策,一方面修补和治理那些仍然可以发挥功用的旧长城,然后把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以便有效的防御匈奴,另一方面又扩建新长城,使当时的长城成为西起临兆,东至辽东的万里城墙。
后来两汉为了防御匈奴,东魏、北魏、北齐、北周、隋朝、明代抵抗蒙古、鞑靼、瓦刺、女真少数民族入侵,都建了不同规模的长城。
今天我们所见的长城,大部分是明代修的,明朝边患不断,因此也沿袭了古代修建长城来抵抗侵略。从洪武初年开始修筑居佣关和山海关,到了嘉靖年间,从鸭绿江至嘉峪关,全长共七千三百余里的雄伟长城于焉完成。
万里长城曾经凝聚多少人的血泪生命,让无辜的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出现了“道路死者以沟量”的记载,也留下难以计数的像孟姜女一样的凄凉传说。@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