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故事

鱼果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21日讯】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台湾民众在睡梦中被一场剧烈的地震惊醒。不久,电视画面上一幕幕悲惨的景象映入人们的眼帘。那就是“九二一”大地震。

  灾后五年,地球一样按期规律而旋转,人们也迅速从灾后的创伤中重新回到生活,仿佛那场震灾不曾发生过!然而,台湾人忘却了那场震灾吗?有谁去关心:地震中的死难者家属,他们到底是如何度过这五个春秋呢?

  答案可能有很多。闻声救苦本是菩萨的慈悲,望着地震的死难与人们的伤痛,谁来记录、谁来治疗、谁来洗涤、谁来遗忘?这一连串的灾后的心灵重建工程,默默地发生在各个角落。

*四个受灾家庭的相同课题

  去年秋季以来,“生命”这部记录片在台湾各地播放,引起热烈的讨论与回响。从灾区到日本、从灾难到重建、从悲哀到重生,吴乙峰导演与全景工作团队花了三年多,拍出了这部有史以来“最卖座”、“最受欢迎”的记录片。

  吴导演用心地透过九二一灾变后四个家庭的生命故事,将受创家属的集体情感,传递给所有观众。


  例如:导演记录了一对周姓姊妹花“明纯与明芳”。他们才十几岁,本是享乐安逸的台湾青少年。忽然,亲人全都死于地震!他们蹲在灾区看着挖土机在山里努力挖掘出亲人的尸体。历经灾后的调适,周姓姊妹走过了麻醉似的疯狂岁月,年纪轻轻的明芳,最后选择了生下腹中孩子。

  伴随着产房内明芳痛苦的表情与哀嚎,孩子一出生,那一哭仿佛是当头一棒喝。我忽然觉得:死与生本是生命的一体。如果,生命真是来自高层,那人间的苦难,便于出生一刻开始…


  例如:导演记录了两对夫妻,其中一对“顺义和美琴”是在日本(先生当厨师);其中一对是“国扬与玉梅”。


  “国扬与玉梅”失去了两岁的小女儿。他们每天辛勤的工作,选择了迎接他们认为是死去小女儿来投胎的新生命。“顺义和美琴”则选择重拍婚纱、再度蜜月的方式,重新迎接新生活。


  尽管选择不同,创伤与疗伤的历程却类似。

  另一个则是当时念逢甲大学的学生佩如。短暂的几秒钟内,她失去了七位亲人,失去了最疼惜她的父母。从难过、悲伤、失望、绝望到怨恨,加上跟二哥及未来嫂嫂的不和,她多次想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后,她选择出国留学。或许,她会遗忘这段伤痕。

*“生命”感动谁的心

  “生命”在灾区播放时,哭泣声不断。“生命”在台北播放时,观众依然是以泪洗面。吴乙峰导演说,他拍这部片子不是要让观众看见其他人的悲哀,而是分享这属于这块土地上人民的集体记忆。他说,人类有共同的语言,那就是同情,藉由同情,社会大多数人更能理解其他少数人的哀痛。

  “生命”不只叫座,也叫好。早在二○○三年,“生命”便获得了日本山形国际记录片影展优等奖。同年,法国南特影展,观众票选最佳记录片也颁给了“生命”。

  生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部片子的组成元素是什么?导演的确是打动了人。但是,感动是否就是真正的生命意义呢?

  随着“生命”的回响,部分台湾正勇敢面对五年前的那场天灾,走出自己的生命;却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什么?人们依旧茫然困惑!


  生命不必然是悲剧性的,生命之苦也不必然是“灾难性”的。不过,对于生命的探讨,“生命”一片用某种视野呈现出一个值得鼓励,也值得反省的文本。

  有些人也提升思维层次,开始思索:生命并不局限在某个狭隘的范围里!台湾的生命观,是否需要情感之外更多的理性智慧?

  也许,真正的寻声救苦,并非布施以短暂的慰藉。而是揭示生命的实相,令挣扎于苦难中的无边众生,能够攀上回归的天梯,出离红尘苦海!

*谁是生命的导演

  吴导演说,这五年他们投入了一千五百万。还曾经带着现年九十三岁的老先生回大陆探亲,亲眼见他跪在故乡田埂上哭泣,向父母哀告忏悔。

  如果说,从记录到呈现的过程里,人为的取舍必须存在。那么,吴乙峰的取舍是人道性的,而非政治性的;是俗民性的,而非消费性的;是实践性的,而非研究性的。

  他长期蹲点,更为了解一般人的心声。他深入民间,更了解一般人的世界与胃口。因此,他较少出于某种特定的私利去扭曲事件本身,只是纯然地善尽一个记录者的职分。

  他浪漫地说,文化永远大于政治。他希望,这部片子可以重新把台湾的生命带起来。他说,曾经对台湾抱有希望的人,千万要坚持下去。


  也许,“生命”并不完美。但是,随着人们更清醒的认识生命的本质,许多人开始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用不同的思维角度诠释生命。也许,有朝一日,趋近于“完美”的生命论述会诞生!

  无论如何,吴乙峰导演说,今年日本纪念阪神大地震十周年,这部台湾片“生命”已受邀播放! @

图片来源:全景映像季官方网站:http://www.fullshot.org.tw/921/welcome.html(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