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雄:天才束星北的命运及启示

赵健雄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20日讯】此前,对这个名字闻所未闻,我在束星北执教多年的浙江大学所在地杭州已居住十余载,从业于媒体,也算一个兴趣广泛的知识份子,且热爱科学,当代物理亦在关注范围之内。由此推断,知道他的人真是不多了。

最初从中华读书报上看到《束星北档案》的书摘,就被完全吸引了,居然还有这么精彩的中国人!随后几天,一直在寻找这本书。甚至在找到之前,思想就经此激荡而变得异常活跃,平时沉默寡言的我一反常态,根本抑止不住翻腾的感情与各种念头。几乎是见一个人就想与他(或她)谈束星北,也不管对方是否合适的物件。

对我来说,这是许久没有的现象。(只有几十年前也经历过类似状态,因为痴迷某个作家,看到他的译作出版,一下买了十本分送朋友)

束新北何许人也?

他是上世纪与王淦昌齐名的世界级大物理学家,李政道与吴健雄的老师,与爱因斯坦有直接交往,并深得波尔赞许。与王淦昌不同的是,他把对科学的执著也贯注在社会生活中,不懂得收敛,遇事非问个究竟,不仅仅是问,还得干预。他曾挺身而出,支援浙江大学反对国民党的学生运动,甚至当面责问蒋介石为什么不积极抗日?

有一件事颇能反映他的性格。抗战期间,他放下手头的理论研究,到国民党军令部技术室研制武器,中国最早的雷达就是他设计与制造出来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要他“请委”(填表加入国民党组织),否则就不发奖金,束星北不仅自己不请委,还不准他带去的学生请委,冲突发生后,他命学生拆掉已安装完成的雷达,乃至遭到军令部的囚禁。

但就是这段经历,后来成了他戴上“ 反革命”帽子的主要原因,而磨难从三反五反时就开始了。 他先是成为历史反革命,到了反右运动中,尽管持论中正与十分理性,仍被打成极右,下放到水库工地劳动改造。生活上的艰难不谈,(白天是最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就睡在垫了一点草的卵石上面,没有床铺)最令他苦恼的是,以科学家严谨的逻辑思维,很难明白自己的错误到底在哪里?

有一段检查,让人读了异常沉重。他这样来认识六十年代初说形势大好,物质却越来越匮乏的现实:
“1,在跃进的情形下,有些产品跃进的速度跟不上趟。2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有些日用品就跟不上趟。3为了持续更大的跃进,某些产品就不能不节约下来。”如此煞费苦心,因为非如此他就不能说服自己。

改造结束后,六十年代初,他到了青岛医学院,做清洁工,当事者回忆这个时期他的表现:
“他像个机器人,上面说什么他就干好什么,他打扫过的走廊房间一尘不染,他刷过的试管、烧杯、注射器一定比新买的还要干净得多。”
后来他主动要求包下全校所有厕所,似乎在此找到了改造自己世界观的途径。
而即使这么一种性质的劳动,仍然无法阻遏科学家本性的流露,他在打扫厕所时研究如何改进,试图找出更好的去垢方法。有个时期打扫完后,他就躲在一边清点有多少人使用,别人不解其意,难免各种猜测。他女儿后来对传记作者说:“父亲肯定是在统计,以便找出清洗厕所与使用厕所的规律性的东西,他做事一定要有目的,即使在人家看来是很荒唐的事情。”
他也用这么一种态度来对待政治学习,为此给自己多找了许多苦恼。

到了文革后期,他已被改造成一个与从前完全不同的人,他的朋友“五花八门,干什么的都有,可是最好最近的还是那些看洗澡溏的,烧锅炉的,拉大车的,刷茅房的”,“他们和他下棋、打牌、喝酒、谈家庭私事、谈藏在心底的秘密,家里来了亲朋好友,他常常被拉去陪客。有的人家有了红白喜事,也将他请去帮着张罗张罗。”

他甚至反对女儿考大学,担心她读了书与自己丈夫的思想距离拉大,乃至可能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李政道归国时向周恩来的举荐,束星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得以复出,尽管仍做了不少工作,(如完成钱学森交给他的任务,准确计算出洲际导弹的运行轨迹,以便回收)但因长期接触不到最新资料与远离科学活动,他已无法继续在前沿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了。
天才非常遗憾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一个甚至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几乎完全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

读完这本书,我有异常郁闷的感觉,不止为了束星北。
个人命运可以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到底什么东西阻碍了束星北发挥他的天才?
至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都在海外,或都是在海外取得足以获奖的科研成就的。

本书作者在后记中由束星北学生于良先生的一句话:“束星北没有任何错,只是早生了七十年。”生发开来,问道“如果束星北生于今天,他的个性会得以畅行吗?”然后自答“束星北先生即使晚生七十年又会怎样?一样的不合时宜,一样会以另外的形式,延续着自己的悲剧。”

诚哉斯言,这才是真正的可悲处,需要我们认真诘问自己的传统文化与身处的社会环境。因为缺少束星北那样的科学家,现在我们一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优势是由劳动力低廉带来的价格便宜,而就像DVD这样并不那麽高科技的产品,每出口一台,卖四十几美元,就要支付二十美元的专利费。

因为缺乏束星北那样的求真精神,我们一些商人在海外也偷税漏税、言而无信,正与贸易所在国的文化和社会发生逐渐尖锐的冲突。

不以科学治国与立国,我们可能真正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和无愧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这里,我还要向此书作者刘海军表达自己诚挚的敬意,他以十五年的顽强努力让束先生早年的风采与此后的悲剧重现于世间,以此叩问每一个中国人:到底是什么阻碍着我们前行?

在昨天与今日的现实中,我们经常能感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们遭遇的阻遏当然不能与束星北相比,但同样消磨着我们本来就不那麽丰沛的创造力。 在一些方面,现在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但在另一些方面,变化却并不那麽显着。我们仍然需要光扬束星北那种穷究天下万物的精神,(他在一些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领域,都有独到的看法,譬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法治与宪政)以及勃勃的雄心。

《束星北档案》,作家出版社2005.1,定价36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 是不是每一个生命,对春天都有一个约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中,蓄积着力量,等待中,膨胀着希望,强大着信心?
  • 春风吹拂,大地正变得酥软,路边的柳树,也笼着莹莹的鹅黄。河冰化开一道一道冰痕,憋闷一冬天的河水,又欢唱起来了。我知道,人们的觉醒,同样会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绘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欢心,流泪,在爱与光明中,在苦难与挣扎中,我们创造着繁荣和文明。在深沉与庄严的歌声中,我们明白了辗转轮回来到世间的意义。
  • 一个一个房间打扫,墙壁,天棚,各种物件儿,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务必做到干净、整洁。儿子很是仔细,就连灯泡都拧下来,一个一个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带回的邪党报纸,该烧的烧,该丢垃圾点的丢垃圾点,不能让它散发毒气。扫灰,也叫“除尘”,或“出陈”,走出旧的藩篱,除陈迎新,多好的寓意。
  • 看来,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应该改成“上天言实事,下界无欺瞒”才好。没有欺骗,人们才会真诚相待,才会友善,才会宽怀包容,社会不就平安祥和了吗。这正是:大法传世人心归正,春风吹拂万物复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