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砂锅居”饭庄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砂锅居,地处西四南大街缸瓦市路东,是一家地道的北京风味饭庄,开业于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砂锅居原名“和顺居”,最早以经营砂锅白肉起家。因二百多年来,一直用一口直径4尺深3尺的大锅煮肉,人皆称其“砂锅居”,遂由此更名。

据史料记载,砂锅居店址是清室王府外的更房,白肉是当年清宫用于祭祀的上等贡品。当时清宫有祭天的制度,分年祭、月祭、日祭,祭品皆选用上等整猪,用罢即廉价卖给更房。更夫与曾在御膳房供职的厨师合作,以满族特有的烧、燎、白煮之法做出各种菜肴。最初,只卖给一些小官吏,后来宫内当差者及庶民也逐渐来吃,于是生意兴隆,九城闻名。

砂锅居的师傅们将白煮的肉,因材施艺,烹制炸鹿尾(引儿)、烧子盖、拌双皮、九转肥肠,尤其以“下水”菜独具特色。用砂锅烹制出的菜软烂不腻,蘸调兑的作料更浓香适口。不过当年每天只烧煮一只猪,到中午则销售一空,售完便摘掉幌子,所以到砂锅居吃白肉有说辞:“日头才出已去迟”,民间有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道明砂锅菜受欢迎的景况。

砂锅居的名菜制法是烧、燎、白煮。烧即炸,中炸肥肠、炸卷肝、炸鹿尾儿,先煮后炸,其色金黄,外上酥脆,内肝松嫩,沾花椒盐儿食之,味道极美。“燎”是将带皮的肘、蹄、头由铁叉子叉之以火燎糊,再由温水浸泡后去掉糊皮,最后以砂锅煮熟切片沾佐料吃,外皮金黄而肉质白嫩,有浓郁的糊香味儿。白煮是将猪肉和肉腻洗净煮熟,使脂肪溶于汤内,上桌时切片放入砂锅,并加原汤、口蘑、海米、粉丝,再沾韭菜花、酱豆腐、辣椒油、蒜泥,入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砂锅居还以经营北京风味的各种砂锅菜而著称,如沙锅三白、沙锅下水、沙锅丸子,都独具风味。此外,像烩酸菜,烩酸菠菜等,则是其它饭庄所没有的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位于杭州中山中路298号的邵芝岩笔庄,原名粲花室,创建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后以店主名为店名,自设制笔墨工场,制作的毛笔以“尖、齐、圆、健”四绝为特色,深得历代艺苑儒林称着,清时被列为贡品。在杭州的百年老店中,邵芝岩笔庄是唯一精制各类毛笔和经营文房四宝的中华老字号商家。
  • 旧时,翁隆盛茶号为杭州三大茶号(汪裕泰、方正大、翁隆盛)之一。清乾隆皇帝南巡时特封“翁隆盛茶号”为“天字第一茶号”,还亲笔御题了两块招牌,并印上乾隆两字的方、圆两方印章。自此,“翁隆盛茶号”更加名扬四海
  • 饽饽,就是北京老话中糕点的意思。正明斋是京城内专门经营饽饽的著名字号,开业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正明斋的创办人孙学仁,祖籍山东省掖县。清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山东大旱,他只身来北京谋生,向同乡借了些银子,在前门外肉市街上摆酒滩。由于买卖实在,待人热情,生意越做越好。后来孙学仁把儿子孙学仁招来帮助经营,几年后有了积蓄, 在肉市南头路东开设了正阳楼酒楼, 生意十分兴隆。
  • 东来顺创始人是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1903年,他在东安市场里摆摊出售羊肉杂面和荞麦面切糕,以后又增添了贴饼子和粥。由于生意日渐兴隆,便取“来自京东,一切顺利”的意思,正式挂起东来顺粥摊的招牌。自此,“东来顺”的名字第一次闪亮登场。
  • 饮凉茶本是两广民众千百年的一种习惯,而王老吉凉茶则是岭南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大热天时,喝杯“王老吉”解暑;洒足饭饱,喝杯“王老吉”降火;初患感冒,喝杯“王老吉”驱病……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