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十八媱 重阵威风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1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刘婉君╱麻豆报导

麻豆日治时代元宵民俗盛会,曾中断64年,

七年前一群退休老师推动复兴“暗艺华会”,

彩妆过招、花车竞秀、艺阵游街…逐步传承。

麻豆“十八媱”暗艺华会,曾是日治时代享誉南台湾的元宵节民俗盛会,因日本政府禁止而中断六十四年,七年前才在麻豆街区“重现江湖”。推动麻豆“十八媱”恢复办理的幕后功臣,正是一群从曾文家商退休的老师们。

“十八媱迎暗艺”是日治时期麻豆著名的元宵节活动,当时,麻豆镇以现今的兴国路、兴中路交叉路口为界,分为顶街、下街,每年农历正月初,顶街、下街的商家便组成蜈蚣阵、十二婆姐阵、南管、北管等各种文武阵头,搬演“十八般武艺”,相互拼阵,双方你来我往,谁也不让谁,一夜接着一夜,阵头数目每日增加,至元宵夜达到最高潮,时间最长可达一个多月之久,由于活动主要在晚上举行,又称“暗艺”。

民国二十四年,因日本政府担心聚众滋事而下令禁止,中断了六十四年。

七年前,在麻豆社区发展协会主办、地方文史工作团体策划下,再于元宵节推出“柚乡、花香、迎暗香”活动,“麻豆十八媱”重现江湖,主要的活动地点仍是早期的顶街及下街,也是今天麻豆最热闹的街区,由曾文家商退休老师组成的“家园民风工作坊”,一直是协助策划、办理的幕后推手。

工作坊成员陈再富说,在曾文家商任教期间,他常协助校内采风社收集、整理麻豆地方文化资料,听老一辈谈起日治时期的“麻豆十八媱”,一直想回复办理十八媱,七年前当社区提议办理文化活动时,他即建议并号召一群志同道合的曾文家商退休老师,组成“家园民风工作坊”,开始投入十八媱的文化传承之路。

工作坊初成立之时,只有十二人,陈再富笑称他们是“十二生肖”,当年虽然没有经验,但文史资料收集丰富,陈再富等人以传统结合创新的方式,找来许多镇内外的传统艺阵进行交流,也增加彩妆过招及花车竞秀等活动,反应相当不错,现场人山人海,当时从台北市长卸任的总统陈水扁也到场观赏。

第二、三年,社区退出办理,工作坊为了不让好不容易恢复的十八媱又中断,只好接手办理,当时因经费有限,还自掏腰包补贴近三十万元经费,但老师们推动地方文化传承的决心仍不受影响,近两年开始,才说服位于顶街、下街的麻豆护济宫及北极殿轮流主办,使活动在地方扎根,更重新打出全国知名度,还获得观光局列为元宵节重要活动之一。

早期民众原称此民俗活动为“十八嬲”,三年前因内政部认为,地方在保存传统民俗活动时也应端正礼俗,而“嬲”字不符端正礼俗之意,在翻找“说文解字”后,才决定以“媱”代替,“媱”意指“曲肩行貌”,符合车鼓弄等阵头演出时的样貌,读音也符合“嬲”的古音,“十八嬲”从此就成为“十八媱”。

今年第七届十八媱暗艺华会2月27日才刚结束,受邀前来的彰化世界第一巨龙炒热高潮,彩妆过招、花车竞秀都比往年更具创意,走过七个年头,工作坊的退休老师们每年都要忙着四处争取经费,邀请社区、单位踊跃参加,活动期间常要忙到三更半夜,但老师们个个都不以为苦,他们说,“能够推动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保存,虽然身体很累,但是我们却做得很愉快。”工作坊目前的成员有二十位,九十一岁的薪传奖民俗艺师陈学礼,也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年少时曾亲眼看过传统“十八嬲”拼阵盛况的成员,其他都是曾文家商的退休老师及主任,最年长的李瑞生今年七十一岁,有些已经搬到外县市,为了地方文化传承,仍无怨无悔地回到麻豆参与,其中,庄哲仁、陈芬菲与陈炳霖、郭雪兰则是夫妻档。

陈再富表示,七年来,地方民俗阵头慢慢增加,十八媱也在工作坊的坚持下,维持别的地方看不到的传统特色,而在传统之外,同时也做多面向的呈现,加入人的装扮艺术与车的装扮艺术。

对于十八媱的未来,老师们除了希望有更多麻豆人一起动起来,也希望获得公家资源的支持,及年轻一代的参与,让麻豆的传统文化可以继续传承下去,不再重演中断的历史。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