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塔之八: 宋代建筑唐代风格的独例─广教寺双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2日讯】

广教寺双塔

安徽宣州城北方,有一处风景秀丽的“敬亭山”,尤值春夏之际,满山青翠茂盛的林木,红红的杜鹃妆点了山景,难怪古代著名的诗人游赏敬亭山,都会写下了许多赞美诗词。诗仙李白游历此地时,写下了《独坐敬亭山》的诗来盛赞敬亭山景色:“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唐代起,历代都在敬亭山修筑了许多庙宇寺观,亭台楼阁,为人们留下了很多胜迹。著名的“广教寺双塔”,就矗立在敬亭山南麓。
根据文献资料和地方史志记载,此寺之肇基者,是晚唐的“断际禅师”。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宣州刺史裴休,迎断际禅师来此,驻锡城中的开元寺,隔年(公元849年),创建广教寺佛殿,相传所用木材皆是“松萝’,是由黄蘗禅师自安南劝募来的,展现神通而从寺旁金鸡井中运出。之后历代不断修建,扩大寺院规模,最盛时期有房屋千余间,僧人数百,成为江南名刹。抗日战争时,广教寺全毁于兵燹,成为一堆废墟,仅留存“双塔”和“金鸡井”两处古遗迹。

宋太宗曾经赐御书120卷,由僧人惟真建藏经阁贮存。元帝也曾赐当时的广教寺住持“荣佑崖法师”金襕袈裟。由此足见广教寺在中国历代佛教寺院的地位显赫。

“双塔”,是一组较独特的古建筑。建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为仿木楼阁夸塔结构。外观仿照唐代方形楼阁的形式,内部结构和细部,则以砖代木做成柱、枋、斗拱等,辅以半木结构,在中国现存的宋代古塔实物中,这种既沿袭了唐代四方形平面的建塔风格,又具有宋代建筑特征的塔,仅此一例。

广教寺遗址上,双塔比肩并立于一片平坡地上。双塔东西对峙,东塔稍大,直线距离为26.9米,现高均为17米。双塔的东西轴线略为偏斜,塔身的底层,东塔南北2.66米,东西2.64 米;西塔南北2.33米,东西2.3米。两塔形制相同,平面呈方形,均为7级仿木楼阁式,中间不立塔心柱为空心,可登临。但塔的内部很小,各层之间只能用简单的木梯上下。

双塔底座为白石浮雕,底层为三面开门之外,唯东塔缺东门,西塔无西门。第二层以上均四面开门。双塔外壁装饰朴实无华,四隅亦未施设角柱。券门之上隐出阑额和斗拱,“补间铺作”只设一朵,“角铺作”与“补间铺作”之间,各嵌镶佛像陶砖两块。

双塔的“出檐”的构筑方式在全国极为少见,出檐大体由涩砖、斗拱与水平木檐三者组成,起主要悬挑作用的涩砖,各层檐部用“叠涩砖”,与“菱角牙子砖”,并铺以木斗拱来承托出檐,而斗拱仅用来作为仿木构件的装饰。柱头枕上之壁体砌筑稍为收进,挑出多层的“叠涩砖”,用以形成上一层之平座。再向上,又挑出“平涩砖”若干层,构成再上一层的平座。这些涩砖富有装饰性,使双塔外观更显秀丽典雅。

整个塔身,大部用“莲坛坐佛像”的雕砖砌筑塔面,塔的每一层之每一面,四角均装置有侧脚的圆形角柱。柱上端设阑额,额下有两根兼柱,将壁面划分为三间,都用圆柱型砖条以区隔划分为3间,中间部分砌有圆形拱门,两旁为櫺格的方窗,以“宝相花”装饰墙面,并有“贴额”、“腰串”等仿木构部件,体现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塔的第二层以上的各层塔壁,宽度及层高依层往上而递减。塔壁的墙体大多采用“走砖砌造”的方式,外壁的色彩为红白相间,所有仿木构件,如槏柱、斗拱、阑额、角柱、窗条等均为红色,其它部位则是以白灰粉饰,灰缝间以石灰加黄泥砂浆铺施其间,这说明宋代已使用石灰来砌墙。

第5层在补间铺作两旁正中央的位置上有2根心柱,这种修筑法保存了唐塔的形式。从第6层起,使用“木过梁”承托“干刹”和“顶饰”,但因年久失修,塔顶已全部损坏,木质构件也朽毁无存。

在维修中发现,塔壁墙内,每隔半米之距平放一层长条木板,即为“木骨”,它能使塔体增强拉力,塔身不易裂开,用以加固。几百年前,双塔没有了顶刹,遭受风吹雨打屹然挺立,这“木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先民在建筑技术上的一大创造。

根据计算,依此双塔建筑要求,而特别烧制的砖型规格就有近百种,有青、灰、红、黄等颜色。相传,建筑双塔所用之砖,全部由广教寺的僧人化缘而来,所以形制色彩各异,筑塔工匠们将各类不同形制规格的砖,巧妙地砌成了精美的艺术建筑。

塔身原砌有多块佛像砖,但只剩东塔第五层的四对佛像迄今尚保存完好。东塔之东面、西塔之西面,第二层各横嵌着北宋文学家苏轼手书的《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为阴刻正楷书体刻石,为长方形,四周配镶砖框。刻石署款为“(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二月十七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眉扬苏武书赠广教寺院模上人”。两块刻石的后跋上书“(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六月旦日宛陵乾明寺椤严讲院行者徐怀义摹刊普劝众生同增善果”。

据考证,由两刻石四周灰缝及砌砖的尺寸得知,其与双塔内壁其它部位的结构以及修建细部手法相当一致,判断刻石应是建塔时砌入的。双塔的建造年代在还没找到确切文字记录之前,由双塔的结构方式、造型风格、以及艺术特色等特点,可推测建造于北宋绍圣三年。

关于广教寺的历代修建情况,记载甚少,且多文简意略、支离破碎。唯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甯国府志》卷首的“敬亭山图”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梅清双塔”画之中可知,当时双塔已没有顶刹。可见几百年来,双塔一直维持没有的顶刹的情况。公元1988年,双塔进行了修缮,由于找不到双塔塔刹的原史资料,所以修筑时,仍然保留了塔刹的残破现状,只有对危及塔体安全的塔身,进行现状加固和部分维修。

“双塔”建筑,在中国佛教建筑遗物中留存甚少,有广州广孝寺双铁塔、浙江杭州灵隐寺双石塔、江苏苏州罗汉院双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云南昆明大德寺双塔。宣城广教寺双塔,是以“方形平面”及“直井式塔心室”为重要特点,并保留了自汉、晋、南朝及唐、五代传统佛塔的古意,同时,它又是双塔中可登临的最早实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河南安阳是一处拥有4千年悠远历史的古城,是殷都、邺都两古都的所在,也是历代才子辈出的地方。位于安阳老城西北隅,天宁寺旧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的东北方,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
  • 2019年4月15日,当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圣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际,不禁怀疑这座广受大众敬爱的大教堂能否恢复原貌。如今,历经五年修复,这座神圣的法国哥特式教堂杰作,再次成为巴黎天际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