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月24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杨宜敏╱头城报导〕宜兰县溪北地区沿海从蕃薯寮到石城县界五组定置鱼网,从今年初开始,就陆续捞获大批刺河豚,每次数量可达二十吨,由于消费市场无法消化,大多数只能倒掉,而这些刺河豚还影响到原本这个季节盛产的鲭鱼、白带鱼渔获,业者都损失惨重。
中央研究院动物所副研究员郑明修认为,这是海洋生态平衡被打乱所致。海洋大学环境生物渔业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庄守正则指出,海洋生态的异常现象,实在很难以单一因子来作解释,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因子刚好凑齐,鱼群大量出现不无可能。
最近宜兰县石城沿海定置鱼网捞获的都是俗称“刺ㄍㄨㄟ仔”的刺河豚,数量之多,非常惊人,业者张立仁指出,定置鱼网一般都是一天收两次,涨潮时则多达四次,往年这个时期渔获以鲭鱼、白带鱼以及烟仔虎为主,他有两组定置鱼网,每天收获量约在八百公斤到一吨之间,往年虽然也会碰到刺河豚鱼群,但不消两、三天,数量就锐减,今年却出现异常现象。
从今年1月初起,他在石城的两组定置鱼网,每次捞起都以刺河豚居多,最多时,一次可达二十吨重,相当惊人,这也让一般渔获仅剩三分之一,而且刺河豚被鱼网捞起时,会因惊吓而大张鱼刺,伤及一般渔获的鱼体,导致这些鱼体受伤,卖相不好,价格跌了至少三成,以1月来说,至少损失一百万元。
张立仁说不仅他自己遭殃,宜兰溪北地区从蕃薯寮、梗枋到石城共五组定置鱼网,大家统统有奖,无一幸免。
张立仁指出,这些刺河豚捞起后,容易发臭,加上消费市场几乎没有销路,只能把它们统统倒掉,这还是他从事定置渔业二十多年首次遇到,而且他还发现,沿海鱼群似乎都被这群数目惊人的刺河豚吓走了,最近一般渔获都很差,渔民猜测可能与海流、气温变化大有关,但却没人可以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宜兰地区也缺乏这类的渔业或海洋专家,可以为大家解惑,对于这种现象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河豚“味直死” 日人“命相搏”
〔记者冯亦宁╱台北报导〕食家饕客什么都吃、什么都爱、什么都不奇怪,即便河豚身含剧毒,还是有“爱吃不要命”的人情愿拚死吃河豚,连酷爱美食的文学大师苏东坡都说:“其味直死。”
事实上,并非所有河豚都有毒,天下第一家河豚专卖店公关罗昌荣表示,河豚属于鲀类,台湾沿海的基隆、苏澳、花东、高雄、澎湖等地都有捕获河豚的纪录,其中密斑河豚、横纹河豚、六斑河豚都属无毒的品种,具有剧毒的虎豚,则属于四齿河豚,需要有执照的专业人士才能处理。
毒河豚毒在哪儿?六福皇宫公关古清琳表示,河豚头囊含有剧毒,这种毒素(tetrodtotxin )比氰化物还要毒,因此他建议享用河豚大餐也要注意份量,一般建议河豚肉不要吃超过八百公克,其他部位如鳃、下巴食用不要超过一千公克。
国内五星级饭店唯一领有河豚处理执照的六福皇宫日本料理主厨富田宗太郎进一步指出,河豚毒大约是氰化物的四~五倍,中毒后将使肌肉麻痹或抑制呼吸,最可怕的是这种毒没药医,有人开玩笑说,吃河豚感到舌头麻麻的时候,就算急救都来不及了。
每年都有人死于河豚毒,日本曾经禁止民众吃河豚,不过河豚肉质鲜美、弹性与甜度皆属上乘,仍有不少饕客以性命相搏,日本政府便改采执照制度,让食家放心享用。
日本人的吃法是先把河豚肉片成极薄的生鱼片,排成菊花状,亦即“菊盛”,搭配红萝卜泥与果醋一并入口,品尝甜味;接着以爽脆的鱼皮做成凉拌菜,享受弹性;然后将带骨的下巴、脊椎等部分放入陶锅,以清水炖煮做成锅品热呼呼的吃;最后绝不能错过米粒尽收河豚鱼汤甜美的粥品。
喜欢饮酒的人可以来上一杯“豚翅酒”把烘烤过的豚翅放入清酒焖煮,饮用前以打火机点燃,兼具味觉与视觉享受。
台湾沿海无毒的刺河豚,自古以来就受到沿海地区居民欢迎,阿美族人甚至当作滋养品给坐月子的产妇补身。
因此有人以“不知河豚焉知鱼味”来形容河豚的鲜甜,由于河豚的骨头颇多,日本甚至规定仅领有执照的厨师方能进口活河豚,否则只能买卖肢解好的河豚。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