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王致和”臭豆腐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味道新奇鲜美、脍炙人口,具有开胃、增进食欲之效。
  
王致和臭豆腐的“出世”可谓是事出偶然、歪打正着的一段趣话。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安徽仙源县赴京赶考举子王致和因名落孙山,生活无着,困居在当时的安徽会馆。王致和幼年曾在父亲开设的豆腐作坊学过手艺,为了维持生计,继续攻读以求下科再考,他便在会馆附近租了几间房子,每天磨上几斗豆子做成豆腐沿街叫卖。
  
有一次,豆腐做得多了,没有卖完,又时值夏季,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发霉变质。他苦思对策,忽然想起家乡用豆腐作腐乳的方法。从未做过腐乳的王致和灵机一动, 寻得一个坛子,将剩下的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然后一层层地码好,配上花椒等佐料并用盐腌起来。以后他一心攻读,渐渐忘了此事。到秋风送爽时节,王致和又重操旧业,这时才想起那坛腌制的豆腐。他刚打开坛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再仔细一看,雪白的豆腐已呈绿色了。王致和舍不得倒掉,于是捂着鼻子,鼓起勇气尝了一尝,不料味道却鲜美无比。送给邻居品尝,众人皆称赞不已,说吃起来香味浓郁,非常开胃。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致和”臭豆腐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王致和考场失意,屡试不中,臭豆腐的生意却日渐兴隆,遂弃学经商,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在前门外延寿寺街路西购置一所铺面房,开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取名“王致和南酱园”。“王致和南酱园”这6个字分为两块匾,分别由当时的清朝状元孙家鼐、鲁琪兴书写。孙家鼐还写了两幅藏头门对,一是“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一是“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雕刻在4块门板上,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可惜这些珍贵的文物在“文革”中被毁,所幸的是,王致和人将4句藏头诗永远地印在了商品包装上,作为王致和历史文化的象征。
  
王致和的臭豆腐生意越做越红火,代代相传,到清光绪年间,已经成为京城名吃。至清朝末年,王致和臭豆腐传入宫中,为慈禧太后所赏识,列为御膳小菜,因臭豆腐的名称听起来不雅,于是按其形状、颜色御赐雅号“青方”。王致和南酱园门前的三块立匾绘制了彩色龙头,象征着“大内上用”。
  
臭豆腐一经“上用”,顿时身价百倍,生意蒸蒸日上。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把臭豆腐当作美食,并开始有人竞相彷制。清光绪年间,在宣武门外、延寿寺街等地相继开设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酱园。《都门经略》一书为王致和树碑立传,广为流传。
  
王致和臭豆腐选料精良,是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发酵、腌制、后发酵等多道工序制成。其中腌制是关键,撒盐和作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 豆腐不臭;盐少了,豆腐则过臭。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这是因为豆腐块上繁殖了一种产生蛋白□的霉菌,它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味道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苦浆水、凉水、 盐水,又形成了豆腐块呈豆青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京“一得阁”墨汁,距今已有近140年的生产历史。
  • 吴裕泰茶庄,原名吴裕泰茶栈,始建于清朝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最初为吴氏家族茶庄进储茶叶而建。当时吴氏家资殷富,在北京已开设多家茶庄,有朝外大街的吴德利茶庄,广安门内大街的协利茶庄,西单北大街的吴新昌茶庄,崇文门大街的吴鼎裕茶庄,崇文门内的信大茶庄,通县城内的干泰聚、福盛茶庄等。这些吴氏茶庄买卖兴隆,在京城内的茶行中已具有一定规模。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茶叶的需求量大增,为集中进储茶叶,吴裕泰茶栈便应运而生。茶栈开业之际,创建人吴锡卿花了五块银元请来一位饱学鸿儒老秀才祝椿年题写了第一块匾牌“吴裕泰茶栈”。
  • 萃文阁坐落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的东口,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家以研究和经营书法、字画、篆刻、印章材料、文房四宝为主的专营店,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