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初夏接到户政事务所通知,儿子要上小学了。对于没有念过幼稚园的他,除了准备书包以外,还需要父母的协助来帮助他认识“学校”与“学生”,而我们也开始学习如何去做一个“国民义务教育的家长”。
报到以前就带他看了两个学校,并和他讨论要上哪一个学校。我们很清楚这孩子从小就好发问,假若没有充分的时间让他去认识环境,他不容易轻松的进入状况。又如果强迫他去,开学以后会因为不愉快的印象而造成就学与老师教学上的困扰。基于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帮忙搭起他、父母与老师之间善待彼此的桥梁。我多么希望能在开学前有机会介绍孩子的特性让老师知道,也想告诉老师能与他“有效沟通”的小秘诀,毕竟父母亲是最清楚孩子特质的人。老师若能事先知道学生的状况可以缩短开学后摸索的时间,而孩子的心理也有了安全与信任的准备,相信将会为他们开启一扇乐意学习的大门。于是,我向校方询问了新生班导师的尊姓大名,但得到的答案却是:“不知道!”
“不知道”这三个字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内心不安的状态,清清楚楚的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念头。而身旁才六岁大的孩子,不也正从我的一言一行来建立他对学校的印象吗?那么我自己就是他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呀!想清楚之后,我决定将这个“不知道”变成搭起“友善桥梁”的第一块基石,而不是一颗正待引爆的炸弹。
“友善桥梁”工程的原理是先“安内”而后“善外”。随着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儿子的情绪也开始不安。看着他焦虑的神情,我开囗问了:“要上学了,你会紧张吗?”“嗯!我想要您陪我一天”,明知许多学校的作法是尽量不让家长在新生的旁边,以免“养成过度的依赖”(注:其实还是因人而异)。所以,我在还未明了学校的规定以前,不好自以为是地事先答应,但又不能不照顾到孩子心理上安全的需要,如何两全其美就是友善桥梁的任务了。
于是,我跟孩子说:“谢谢你说得很清楚,让爸妈知道要怎么帮你,虽然我不知道学校的规定是不是可以陪一整天,但是我们可以去问啊!如果可以,妈妈一定陪。如果不行,那我们也可以态度很好地跟老师说明为什么需要这样,好不好?”然后,又和他一起计划开学前全家陪着他走一走上学必经之路,将他的疑问写在卡片上,开学时交给老师。看着儿子露出微笑,我俨然也见到了七彩的桥梁已然在望。其实孩子并不一定要“什么特定的结果”,而只是要明确的知道:有人了解、接纳他的情绪并“为他着想”而已。
入学典礼终于开始了,随着典礼的进行,我的心里对即将见面的班导师也浮现了各种揣测,可却也搅起了纷杂的情绪,混沌不明、五味杂陈的感觉都快把自己给窒息了。
但就在班导师即将踏入礼堂前夕,脑海中竟灵光乍现的闪出了二个字——“善念”。随着这样的念头一出,竟然有一股清香凉爽的空气沁入心扉,不但带领我突破了窒息的牢笼,也迎来了一位笑脸盈盈、踩着轻快莲步的班导师——她好美。
还在欣赏着班导师的自信与热诚,却被司仪提醒了:“现在请家长们留在楼下,由导师带着新生们到楼上教室,谢谢合作!”还没意识过来,儿子就随着队伍步上楼梯。此时,我已确信“善念”能穿越楼板、超越语言,当然也胜过自己“有效沟通”的专业。果其不然,当天晚餐时,儿子就自个儿开囗说了:“妈妈,明天您不用陪,我可以自己上学了。”啊哈!我都还没机会问学校“是否可以陪一整天呢!”
(作者曾任:台大医院儿童精神科研究员、政大教育学程特殊教育召集人、台北市西区中辍生辅导计划督导、台北县七星区辅导团督导,现为台北县市教育局教师研习教授)
转载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