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福彩开奖结果-赌博论坛-凤凰体育

入学典礼上的善念奇迹

陈彦玲
【字号】    
   标签: tags:

四年前的初夏接到户政事务所通知,儿子要上小学了。对于没有念过幼稚园的他,除了准备书包以外,还需要父母的协助来帮助他认识“学校”与“学生”,而我们也开始学习如何去做一个“国民义务教育的家长”。

报到以前就带他看了两个学校,并和他讨论要上哪一个学校。我们很清楚这孩子从小就好发问,假若没有充分的时间让他去认识环境,他不容易轻松的进入状况。又如果强迫他去,开学以后会因为不愉快的印象而造成就学与老师教学上的困扰。基于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帮忙搭起他、父母与老师之间善待彼此的桥梁。我多么希望能在开学前有机会介绍孩子的特性让老师知道,也想告诉老师能与他“有效沟通”的小秘诀,毕竟父母亲是最清楚孩子特质的人。老师若能事先知道学生的状况可以缩短开学后摸索的时间,而孩子的心理也有了安全与信任的准备,相信将会为他们开启一扇乐意学习的大门。于是,我向校方询问了新生班导师的尊姓大名,但得到的答案却是:“不知道!”

“不知道”这三个字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内心不安的状态,清清楚楚的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念头。而身旁才六岁大的孩子,不也正从我的一言一行来建立他对学校的印象吗?那么我自己就是他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呀!想清楚之后,我决定将这个“不知道”变成搭起“友善桥梁”的第一块基石,而不是一颗正待引爆的炸弹。

“友善桥梁”工程的原理是先“安内”而后“善外”。随着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儿子的情绪也开始不安。看着他焦虑的神情,我开囗问了:“要上学了,你会紧张吗?”“嗯!我想要您陪我一天”,明知许多学校的作法是尽量不让家长在新生的旁边,以免“养成过度的依赖”(注:其实还是因人而异)。所以,我在还未明了学校的规定以前,不好自以为是地事先答应,但又不能不照顾到孩子心理上安全的需要,如何两全其美就是友善桥梁的任务了。

于是,我跟孩子说:“谢谢你说得很清楚,让爸妈知道要怎么帮你,虽然我不知道学校的规定是不是可以陪一整天,但是我们可以去问啊!如果可以,妈妈一定陪。如果不行,那我们也可以态度很好地跟老师说明为什么需要这样,好不好?”然后,又和他一起计划开学前全家陪着他走一走上学必经之路,将他的疑问写在卡片上,开学时交给老师。看着儿子露出微笑,我俨然也见到了七彩的桥梁已然在望。其实孩子并不一定要“什么特定的结果”,而只是要明确的知道:有人了解、接纳他的情绪并“为他着想”而已。

入学典礼终于开始了,随着典礼的进行,我的心里对即将见面的班导师也浮现了各种揣测,可却也搅起了纷杂的情绪,混沌不明、五味杂陈的感觉都快把自己给窒息了。

但就在班导师即将踏入礼堂前夕,脑海中竟灵光乍现的闪出了二个字——“善念”。随着这样的念头一出,竟然有一股清香凉爽的空气沁入心扉,不但带领我突破了窒息的牢笼,也迎来了一位笑脸盈盈、踩着轻快莲步的班导师——她好美。

还在欣赏着班导师的自信与热诚,却被司仪提醒了:“现在请家长们留在楼下,由导师带着新生们到楼上教室,谢谢合作!”还没意识过来,儿子就随着队伍步上楼梯。此时,我已确信“善念”能穿越楼板、超越语言,当然也胜过自己“有效沟通”的专业。果其不然,当天晚餐时,儿子就自个儿开囗说了:“妈妈,明天您不用陪,我可以自己上学了。”啊哈!我都还没机会问学校“是否可以陪一整天呢!”

(作者曾任:台大医院儿童精神科研究员、政大教育学程特殊教育召集人、台北市西区中辍生辅导计划督导、台北县七星区辅导团督导,现为台北县市教育局教师研习教授)

转载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不少香港人家庭透过BN(O)签证(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移居英国,当中家长最为关心的就是教育问题,许多家庭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选择移民。移民英国的港爸Gordon Lam,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来到英国读中学,即将升读大学,究竟他们需负担的教育成本有多少,一家人要怎样应对庞大的教育支出呢?
  • 为何小孩曾经那么乖巧可爱,长成青少年却完全变个人?爱唱反调、爱理不理,甚至突然一句话就暴怒!完全不知该怎么相处?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绒毛玩具
    六岁之前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如果这时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抢劫的行为,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当孩子表现得不如我们所预期,我们感到生气,而对着孩子指责、批评、责骂或威胁……但我们如此反应,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外,对孩子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亲子沟通,可培养小孩愿意诉说的习惯。(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师长总是摸不透:为何孩子老爱对立反抗?也常为这种行为的教育问题而犯愁。针对这类恼人的问题,临床心理师厘清常见的教育迷思与误区,并提供三招教养秘诀,指引如何有效经营良好互动,化解剑拔弩张的危机。
  • 谁都不想霸凌事件发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实际情况却十分惊人。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统计,仅2019年,就有超过20%的12至18岁美国学生报告称在该学年遭受过校园欺凌,包括谣言中伤、取笑、辱骂或侮辱、推搡、绊倒、吐口水或威胁等。
  • 成功教育真的有规律可循吗?虎妈教育法,是成功宝典,还是个骗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