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6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陈常鹏及倪紫金综合编译报导)根据华盛顿州的《奥林匹亚人(The Olympian)》5月份的报导,美国华裔艺术家朱晓刚(音译)在奥林匹亚市(Olympia)从25位报名者中被选拔出来,他受聘为该市的奥林匹亚门户走廊 (Olympia Gateway Corridor)创作了一幅不落款的树胶水彩画 (gouache painting)作品,该画作已被印制在几百张明信片上来庆祝该走廊的正式开放,他也因此获得了800美元的酬金。
朱先生只是在美国小有名气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从朱先生事业上的成功也可以看出美国的主流社会也越来越欢迎和能够接纳中国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事实上,朱先生一幅同样大小的画作一般可卖到两倍于主办单位所给的800美元的价格。他的作品在从科克兰(Kirkland)到达拉斯(Dallas)的画廊里皆有展售。画迷与收藏家们都晓得他最擅长树胶水彩画作品。然而,朱先生的油画作品在科克兰的哈沃德-曼维欧画廊的售价则要超过6,000美金。
其实不仅是美国的艺术品收藏圈有“中国热”,欧洲艺术品市场也纷纷打起了“中国牌”。在纽约、伦敦、巴黎,一些画廊已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作品, 代理名单上也已添上了中国艺术家们的名字,如纽约的杰克-蒂尔顿、麦克斯-普罗特斯、霍利-所罗门、杰弗瑞-德奇画廊,巴黎的“法国走廊”、甜点期间画廊,布鲁塞尔的罗尔多普-简森画廊,瑞士的艺术与公众、艾丝-梅尔画廊等。更有的已经直接打出了“专营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号,如纽约的艾森-科恩画廊,巴黎的顶楼画廊等。
中国的画家们在世界的艺术舞台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艺术评论家认为最早钻进西方人圈子里的中国画家,大多殚精竭虑地做“中西结合”的文章。不管是为了给中国画的创新引进“外援”,是为了和国际“接轨”,还是屈从于强势文化的“霸权”,反正他们都是改造自己以融入西方。因为,身在西方的画家与人在中国本土的画家是截然不同的--在本土便追求本土的认同,在西方就必须面对西方的观众,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否则无法生存。
然而,中西方绘画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各自的哲学理念,不同的哲学理念,必然会导致中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技巧和表现方法。想要融合中西方的绘画其实就像是想要融合中西方不同哲学理念一样困难,对此曾经旅美多年的张大千先生曾说过:“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合到中国画里面来,要看起来完全是中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观,这是需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再加非常勤苦的工夫,才能有此成就,否则稍一不慎,就会变成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这种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绘画方式理念的不同使朱先生这样的华裔画家在西方社会获得成功来之不易,而能够有象丁绍光、陈逸飞和石虎那样知名度的画家则更是凤毛麟角。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