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乐透走势图-六合彩开奖网-大发快三开奖结果 shouye
文化漫谈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大纪元5月11日讯】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更多的时候还是停留在通过个体的亲身体验、或是书籍、电影等途经了解到的。其实,即便是我们自己对自己又真正了解多少呢﹖但通过外人的眼,也可以反映每个时代的中国的种种历史变迁。

*丰饶之国

马可· 波罗告诉他的同胞关于中国是这样的:雄伟的宫殿、豪华的庆典、丰饶的物产、珍奇的器物以及儒雅而温良的国民。尽管他的《游记》对这个他称之为“世界之冠”的国家充满夸夸其谈、故弄玄虚的溢美之词,但却第一次向西方定格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沉睡巨龙

这是个让中国人感到振奋,而且沾沾自喜了许多年的的说法,源自拿破仑那句可能是子虚乌有的名言,这个传言与欧洲启蒙时代一众硕儒大哲对中国的“褒多于贬”的好感相呼应,体现了上升期的欧洲对中国那种既仰慕又贪婪觊觎的暧昧态度。

*劣等民族

西方对中国想像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缘于鸦片战争。那时这个东方帝国不堪一击,而更多亲临者的所见所闻打破了以往的神秘想像。容貌丑陋、长辫小脚、不守时刻、不懂礼貌、不讲公德、爱赌好嫖、溺婴杀生、见死不救……这几乎是所有传教士、官员甚至作家们描绘的中国标准相。

*和谐之邦

作为第一个有意识对西方进行中国营销的文化人,林语堂以其“对中国人讲外国,对外国人讲中国”的营销策略,以《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为饱受工业化之苦的西方人“度身定制”的著作,成功地向世界输出了幽雅恬淡、容忍知足和诗意和谐中国生活理念。

*红色中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爱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白修德(《中国的雷声》)、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以及路易· 艾黎、韩丁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讲述的红色中国故事,堪称红色延安借助国际人士进行革命营销的极成功案例。

*狂暴激情

“文革”的爆发给了西方传媒一次对红色中国“再妖魔化”的机会,“破四旧”、“喷气式”、“红海洋”以及“打砸抢”等等词汇充斥西方媒体,构成了一幅关于中国的混乱狂暴景观。而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更是把中国形象定格在“荒谬”、“无序”、“自闭”的基调上。

*田园诗画

与上一幅狂乱景观相对应的是一种“田园诗画”般的中国图像。19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解冻,再次激发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诗意想像,进入与世隔绝20多年的中国的外国记者们,开始撰写一些关于中国的田园诗般的文字,那些与西方国家“像照片和底片一样截然相反的图像——没有失业、没有通货膨胀、没有所得税、没有吸毒、没有赌博、没有色情”等等。

*苦海余生

《纽约时报》北京分社主任包福德那本专门暴露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中国——苦海余生》,在1982—1983年连续两年成为美国的畅销书,这或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拨乱反正的中国表现出有限度的直面现实的勇气,已令西方人深感惊讶,但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其改革开放的决心和速度。

*龙的世纪

在邓小平视察南方后两年,趋势家奈斯比特在其新著《全球反论——小而强的时代》一书中,称中国为“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体”,并认为,由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经济体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将要缔造一个“龙的世纪”。

*新新中国

19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他们漫不经心的诡异姿态、狂热的消费冲动以及和任何传统断绝了关系的叛逆感,让西方人看到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中国。转战于网络和街头,迷恋任何新奇和超酷的东西,自由率性地设计的活……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