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 处士卢岵山居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30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月23日讯】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作者简介】

温庭筠(公元约812 – 866) 原名歧,字飞卿,晚唐名诗人、大词人。其诗、词皆词藻华丽,词风浓艳,为宋词中花间派的鼻祖。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词存《花间集》、《金奁集》中。

【字句浅释】

题解:本诗写作者去山里访问一位处士,以纯粹写景的特殊手法来表现处士古朴的生活和孤高的人品。樵客:即樵夫,但带尊重味,隐隐暗示并非俗人。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一种农作物,春天开小白花。

【全诗串讲】

西边的溪水旁向一个砍柴者打听,
远远地弄清了卢处士居处的情形。
苍老的古树根和石头紧紧地缠连,
还有清澈到能见沙底的湍急山泉。
细雨中矗立着无数个幽暗的山峰,
一条小路倾斜着直通入烟云之中。
傍晚时鸟儿都向着四面八方飞散,
才显出洁白的荞麦花儿开了满山。

【言外之意】

此诗通过描写卢岵居处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处士的生活、人品产生深刻的印象,以此表达作者的仰慕之情。反复吟诵,充分利用形象思维把原诗句化为图画,读者就能感觉到,作者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还是成功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可培养出不同体格和性格的人来,这是公认的常识。因此当人进入某种地理环境时,就可能正确地想像出那里居住的人们的性格乃至人品来。

现代人容易产生心理的败坏和污染,环境的败坏和污染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新闻界的腐败,因中央电视台赵安贪污案的暴露而广为公众注意,一名电视台的节目总监,公然在床底下铺藏一千万元现金,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北京“中央电视合”简称“央视”,被称为“中国第一媒体”,赵安案之发生,其最大的背景乃是这个媒体霸王的超级垄断性,它有数以亿计的观众,有天文数字的广告收入,是一个典型的官僚资木主义经营模式。
  • 秋天是诗人们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都会触景伤情、悲秋滴泪。但作者却在寒秋中找到一片明朗的春景,让人体验到温暖的春情,使人意识到一片萧条中仍有勃勃生机。
  • 佛门是空门,空门驻空心。作者才入门一游,便凡尘如洗、俗念顿泯,心生喜悦,并与众僧喜悦一同融入那悠扬远播的钟磬声中,使得山寺、树木、花草全都弥漫在喜悦的音乐里。作者一游尚且如此,经年累月居住其间、每日打座修心的僧众,其心境又当如何?
  • “放生”就是把活的动物放回到自然界中它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放鱼”是“放生”中最普遍的一种。这首小诗就是作者在“放鱼”时对鱼说的一番话,是咏物诗中富於哲理、意味隽永的佳作。
  • 诗人贫病交加,但宁愿以书寄情、以琴抒愤、以酒浇愁,也不放弃“真”而去“窃”取官位。自古以来,好诗人就是社会的镜子、历史的声音,时刻关照着人民的疾苦、吟唱着历史的兴亡。
  • 今天,我的郡斋里特别地清冷。我忽然思念,山中的朋友道士。
    他到山涧底下,砍荆条当柴烧。背着柴回家,就煮白石当粮吃。
    我想拿一瓢酒,远走到山中去。风凉雨冷的夜里,给他些慰藉。
    然而,空荡荡的山上堆满落叶。我到哪里,才能找到他的足迹?
  • 环境变得恶劣时,大雁失群孤飞;失群孤飞又引出对险恶环境的惧怕心理。群起而飞时毫不可怕的事(如夜宿寒塘),形单影只时也会觉得恐惧迟疑。失去了群体的温暖,更感到孤独前进的艰难;饱尝了离群后的凄凉和危险,应该更珍惜重新合群的机缘。
  • 重阳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桩赏心乐事。然而在唐朝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属重庆奉节),一位霜鬓华发的病弱文人独上高台,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风猎猎、猿声悠悠,眼前落叶萧萧、江水滚滚。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