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离(火)下巽(风)其名“火风鼎”。“鼎”者﹐取新﹑调和﹑安固﹑革物也。在六十四个卦名之中﹐用器物来作为卦名的﹐只有“水风井”和“风火鼎”两个卦 ﹐为什么偏偏只有两个卦的卦名﹐名之以器物﹖宋朝的“郭雍”说﹕“易以器物名卦者﹐“井”“鼎”二卦而已﹐圣人名卦必以道(这个道字﹐并不是老子说的道可 道也﹐非常道也的道﹐而是当做作用﹐功用讲)。独二卦以器者﹐以明“道”“器”皆一也﹐由道可见器﹐由器可推道也”。鼎卦和革卦﹐二者虽然都在讲“革”﹐ 但是“革”卦的卦是以汰旧(去故)为主。而鼎卦却是以“调和”各种产物﹐而成为一种新的产品(取新)为重。
初六爻曰﹕“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趾颠则鼎覆﹐那是因为基础不稳固而致成的﹐按照常理来讲﹐“鼎”倒了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但是我们却可 以趁鼎倒下去的机会﹐顺便把鼎肚内污秽败坏的东西倾倒出来﹐以达到去秽纳鲜﹐舍旧图新的作用。所以在平时﹐当人们突然面对着一件有违常理的事和物时﹐最要 紧的就是先不要乱了手脚﹐要尽量地从有违常理的事和物之中﹐去找出一种顺水推舟的办法﹐使有违常理的事或物﹐变成对我们有利的状态。
笔者常常和朋友们闲谈时说﹕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让我们去肯定绝对的好﹐或是绝对的坏。如果我们能够从好坏之中去找出好坏的另一面﹐而加以利用﹐ 这就是高人一等的人。爻辞的得妾以其子﹐读者们必须知道﹐这句爻辞只是一种比喻﹐千万不能当真。爻辞是说﹕当妻子不能生育的时候﹐做为丈夫的为了要传宗接 代﹐必要时是可以因子而取妾的”。娶妾虽然有悖常理﹐但是为了传宗接代也就不得不如此地去做了﹐而不是为了喜新厌旧。这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有道理﹐对 有违常理的事或物﹐我们也是可以去接受的。做人处事千万不可只看外表就匆匆的下断语。研究爻辞的重点就是去用爻辞的引喻﹐而去发掘出爻辞背后的含义。
九四爻曰﹕“鼎折足﹐覆公𫗧﹐其形渥﹐凶”。“𫗧”者﹐鼎肚里的食物。“覆公𫗧”者﹐覆公所食之𫗧:也就是说﹐不覆享公禄食矣。原因是自己不胜重任而败 事。“形渥”者﹐有两种解释﹐(1)因鼎折﹐𫗧覆﹐故鼎身被沾渥了。(2)形渥同刑渥(重刑也)。整句爻辞是说﹕九四位居大臣﹐任天下之重任﹐但本身却不 中不正﹐且又下应柔弱的初六(委任亦非是有用之人)﹐故“九四”不能胜大臣之任﹐卒至国家倾亡﹐其凶可知。孔子因九四爻的爻辞而叹气曰﹕“德薄而位尊﹐知 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𫗧﹐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九四爻是在暗示﹐如果一个人的品德﹐学识﹐均不能担当大任﹐但却身 居高位﹔才智弱小﹐却担当重任﹐而且又无知人善任的广阔胸襟﹐所以相应的尽是一些柔弱无能﹐见风转舵的人材(初六为“巽”之主﹐巽为风﹐喻人只会见风而摆 ﹐毫无主见﹐唯知巽顺而已)。以这样的能力及用人的态度去任大事﹐何事不败﹖
“ 庄子”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覆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也是在暗示﹐ 在任大事之前﹐自己必须先要量力度德﹐不然就会像倒杯水在屋里的凹地上﹐水能负载的也只是小草而已﹐放一个杯子在凹地的水上﹐则杯子就胶住不动了﹐这就是 水浅而船大(力小而任重)的结果。鼎肚宽大而能容物﹐其最大的功用就在调和以及取新(易硬为软﹐变生为熟﹐调和众物而成另一种新食物)。做人岂不是也一样 ﹖有了广阔的肚量才能容众﹐才能集众而成新”。
2003年9月25日﹐突然受到一位自称是“Y”先生从台湾打来的一封E—MAIL﹐他问到了什么是“伏卦”﹖什么是“互卦”。为此笔者翻了翻自己写的六 十四卦“杂记”的记录﹐发现一篇名为“易经常用的术语”的文章﹐早已在“大纪元时报”第358期刊登过了。笔者自己的心里很清楚﹐看“六十四卦杂记”的读 者并不多﹐那是因为文字含意艰涩难懂的缘故﹐尤其对“易经”没有一些基础的读者来讲﹐那更是难上加难了。笔者写“六十四卦杂记”完全是为了兴趣﹐同时也想 尽一下保留中国文化的责任﹐怀着的是一份“不耕获﹐不菑畬”的心情在写。 现在笔者再把几个较为重要的“易经常用术语”略述于后﹕
(1)“中”﹕一个六爻卦是由两个三爻卦重叠而成的﹐上面一个三爻卦称之为“外卦”或“上卦”﹐下面一个三爻卦称之为“内卦”或“下卦”﹐每一个三爻卦它 们中间的一个爻位就称之为“中”。但是从六爻卦来看﹐则全卦的第二个爻位﹐和第五个爻位﹐就称之为“中”﹐“中”者﹐不偏不倚也。亦就是中庸之道。凡是阴 爻在“中”位﹐就称之为“柔中”。反之﹐阳爻处在中位﹐就称之为“刚中”。
(2)“正”﹕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在六爻卦之中﹐“初”﹐“三”﹐“五”是为阳位。“二”﹐“四”﹐“上”是为阴位。如果一个阳爻处在初﹐三﹐五的 位置之上﹐或是一个阴爻处在“二”﹑“四”﹑“上”的位置上﹐这就称之为“正”﹐或称之为“当位”。反之﹐就称之为“不正”﹐或“不当位”。尤其是当一个 阴爻处在“二”的位置上﹐或是一个阳爻处在“五”的位置上﹐这两种情形﹐就称之为“中正”。
(3)“承”和“乘”﹕以阴爻为主。用阴爻来观察和它相邻近爻的关系﹐如果是阴爻在阳爻下面﹐这阴爻所处的情形就之为“承”。反之﹐如果阴爻在阳爻上面﹐ 这种阴爻所处的情形就称之为“乘”。阴爻而承阳﹐则多危。反之﹐阴爻承杨﹐则多助。
(4)“应”﹕在一个六爻卦之中﹐如果在“初和四”﹐“二和五”﹐“三和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阴一阳﹐则这种关系就称之为“相应”或是“应与”﹐如 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两个阳爻或是两个阴爻﹐则这种关系就称之为“无应”或“敌应”﹐相应则吉﹐不相应则少助。
(5)“比”﹕是指两个相邻接的爻﹐如“初和二”﹐“二和三”﹐“三和四”﹐“四和五”﹐“五和上”﹐但是两个爻的关系必须是一阴一阳﹐才能构成“比”的 条件。 (6)﹕“伏卦”﹕伏卦就是“互卦”﹐其实“中爻卦”也是互卦的一种﹐“中爻卦”是用六个爻之中的中间四个爻(二﹑三﹑四﹑五)﹐再互相的重复利用四个爻 中间的两个爻而构成的一个卦。每一个六爻卦的六个爻﹐其实都有它们自己的“伏卦”。这是笔者用十几年“易占”的经验而独创的﹐“伏卦”的作用是在“辅助” ﹑“断定”﹑“加强”﹑或是“减弱”﹐一个爻(产生伏卦的那一个爻)的吉凶。笔者喜欢采用“伏卦”这个名字来代替“互卦”﹐那是基于实际的现象。
每一个“爻”﹐都有它们暗中隐伏的一个卦。至于“中爻卦”﹐其实就是第二个爻的“伏卦”。系辞下传第九章﹐有一段关于中爻卦它的作用之解释﹐书曰﹕“若夫 杂物僎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杂”者﹐两相杂而互之(一个中爻卦是由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四个爻所构成的。
二三四﹐三个爻可构成一个内卦 ﹐三四五﹐三个爻则可构成一个外卦﹐“三四”二个爻﹐就是“杂”﹐两相杂而互之)。“物”者﹐爻之阴阳。“僎”者﹐述也。“德”者﹐卦之性也﹐“辨是与 非”者﹐辨别爻之阴阳﹐卦的卦性﹐及理之正悖。书曰﹕“卦理无穷﹐内外有正卦(三爻卦)之体﹐各爻又有合卦之体﹐穷而究之﹐然后其义方无遗缺”。所以“伏 卦”﹑“互卦”﹐“中爻卦”﹐三个名称虽不同﹐但都是由卦中的四个爻杂而又互之而构成的。
(未完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