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2月15日讯】
解说
这句中古世纪谚语直译为“僧袍不能使人成为僧侣”,意思是人外表穿上什么衣服,不能说他就是这样的人。中文较难有直接对应的成语,如果要以“外貌”做为主题,则有如“人不可貌相”,但这一句话较倾向不要以外貌小看他人的意思,至于“口蜜腹剑”则较倾向形容人内外不一,奸诈险恶;“道貌岸然”是形容一个人外表端正,可是我们并不知道他心里是不是在打着坏主意。
僧侣大概是常人社会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身份,且容易辨识,因此当一个人穿上僧侣的衣服、剃光头、嘴里能念经,就代表他是修行的人了吗?很多人的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当初释迦牟尼、耶稣等神佛在世时,只以口述方式传出修炼的心法或是教导人们该怎么修正自己的行为,既没有仪式,也没有收费。
到了中世纪(约A.D.476至1453年,中国魏晋南北朝末年至明景帝)之时,已经形成基督教与佛教,有人穿着道袍僧衣,干些不是修炼人该做的行为,败坏宗教名声,或逐渐重视起宗教形式,忘记修炼的本质在“心”;常人间也有智慧的人,因此也就有了“The cowl does not make the monk”这句古谚。
“人不可貌相”的相对英文谚语可说“Never judge by appearances.”或是“Appearances are deceptive.(外表欺人)”,而“口蜜腹剑”的原意较接近“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道貌岸然”或可说是“Things are seldom what they seem.(事物极少如其外表所示)”。
“口蜜腹剑”来自《唐书》记载宰相李林甫之为人处事。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的宰相,他虽具有读书人的知识,但并没有读书人的涵养。他想尽办法获得权势后,只依照玄宗喜好行事,结交玄宗亲信与妃子,以巩固自己的宰相权位;对于贤才总是十分小心。
李林甫跟其他人接触时,常常表现得热情,模样十分亲切。但是,他内心所想的正好与他所做的相反。有时别人请他说项,他满口答应,但从中破坏。时间久了,大家都识破他的面目,心知肚明。
与李白有“饮中八仙”之名的李适之从通州刺史一路拔擢至刑部尚书,天宝元年(A.D.742)被提为左丞相,他性情坦荡,声誉很高,李林甫很是嫉妒。
一日,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有一处金矿,假如可以大量开采,好好利用,一定可以造福百姓。我实在太忙了,你若有空,麻烦您跟皇上提起这件事情。”李适之很爽快就答应了。
玄宗听到李适之的建议后,找李林甫商量,李林甫假意皱着眉头,为难的说:“这件事情我知道,可是,华山是帝王之气集中的地方,如果开采,恐怕会对您不利,因此我一直没讲。”此后,玄宗对李林甫大为信任,对李适之则逐渐疏离。天宝五年,李林甫借机陷害李适之,并罢黜其左丞相一职。
原文
《唐书‧李林甫传》:“世谓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例句
1 你别看小丁一副简单装扮,“人不可貌相”,他的应对进退是这班学生中最得体的。
2 现在的上班族真辛苦,除了利用额外时间加强专长,还得提防他人的“口蜜腹剑”。
3 “道貌岸然”的人不代表就是一个好丈夫,你得留意他心里是不是一个好人。(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