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缘故,经常必须接触形形色色孩子的问题,发生的问题如下述的情况者,最棘手最难处理……
9岁的小男生,老师形容他:狡猾、擅辩、投机取巧、残酷。经与其接触,确实,这孩子遇事缺少内省,与人纠纷时茅头锋利的指向他人,与同学肢体冲突时以最阴险残暴的动作欲给予对方最大的伤害,个人犯错被逮着时,一脸无辜茫然的模样同时,最喜欢用言语激怒同学、挑起争端,让导师对他咬牙切齿而无计可施。
与其家长晤谈,方知亲子应对态度如出一辙,家长不愿听闻任何指责儿子的话语,认为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若好不容易承认儿子有疏失,又辩称那是全天下孩子都会犯的错,指称老师大惊小怪、小题大作、处理不公,对儿子有偏见。说到最后,总归一句话,家长认为:自身很优秀,孩子怎可能差劲?虎父无犬子,一定的道理嘛!
没错,那孩子是很聪明的,只不过他把聪明都用在如何使自己不吃一点亏,如何尖滑狡诈地将其他人踩在脚下,仿佛是丛林中嗜血的野兽,当同学感到被伤害或认输时,他才能闻到令他兴奋的血腥味。
这种情况为何棘手?因为,这是所谓“人性”的问题。应该没有一个家庭想让孩子“不善”,可是在不知不觉中,竟造就了孩子这样的性格。
可怜啊,这孩子若延续如此,伤害到的人将何其多,而在其一生中,也许永远不能找着让心灵快乐的源头活水。
而这样的孩子,通常出身于完整的家庭,父母有一定水准的社经背景,环境中不利于成长的因素极少,同时孩子也不是生下来就爱“争强斗狠”的,到底在“教养”上出了什么岔?
家长其实是很用心于孩子的教育,只是看起来过于宝贝孩子了,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亏、受一点气,他们教导孩子有好处就去争取,不利于自己的一定要推卸,久而久之,孩子的眼里就只看的见自己容不下别人。
要想改变这样的孩子,必须先导正不正确的教养观念,不能教导孩子凡事从自我出发,而是要教他们如何“行善”,要让他们学习为别人付出。
教孩子“行什么善”?真正的“善”是什么?“善”,当然不是挂在嘴边,而是必须实践力行。平时应教导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能先考虑对别人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别人有害无益则不说不为,才是莫大善良的表现。当然,大人必须经常协助孩子思考与反刍,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明白怎么行动对别人与自己最为有益。
孩子投入人群之中开始群体生活,确实会发生形形色色的问题,时间一久,问题愈演愈烈。所以,我们不妨先为孩子栽下“善的种子”,然后慢慢孵育他发芽茁壮,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也就可以轻松的放宽心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