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1月1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许敏溶报导〕8日深夜的地震,摇到民众头晕目眩,也摇出中央气象局地震误报的乌龙事件,包括震央、规模、时间全部出错,不仅震央从宜兰陆地跑到花莲外海,距离相差一百公里,地震规模也从五点七跳到六点七,地震威力则相差三十二倍,误差一大截,让气象局地震测报的信誉大扫地。而发生,随后中央气象局副局长辛在勤发觉不对劲后才更正,但已经是一小时之后。
辛在勤表示,8日深夜主震发生前,同一地点刚好发生芮氏规模约三到四的前震,四秒后发生规模六点七的主震,当时东部的地震测站接收到前震P波及主震P波的资料,北部及西部的测站却只接收到主震的P波及S波资料。
电脑最后根据距离地震最近的东部地震测站资料进行判读,由于东部地震测站所接收到的地震资料被前震“污染”,导致发布的地震震央、规模、发生时间全部出错,虽各地震度差距不大,但原先测报台北震度为两级,则被民众议论纷纷,“那么大的地震,怎么可能才两级”,随后台北震度更正为三级,才让民众释疑。
气象局8日深夜首先发布的地震资讯中,发生时间为深夜十一点五十五分五点五秒,震央为宜兰南澳西北方约一公里处,地震深度十九公里,规模为五点七,后来更正的最新版本,发生时间为深夜十一点五十四分五十八秒八,震央位于花莲东方九十六点六公里,也就是花莲外海,地震深度十公里,规模为六点七。
发现这起地震测报电脑乌龙事件的人,竟然是辛在勤,他说,在地震发生后收到气象局的简讯后,经验告诉他地震规模应该不止五点七,因为不应该摇这么久,所以他马上回到气象局,重新检视电脑资料,果然发觉电脑判断出错,最后重新定位震央及地震规模。
辛在勤表示,这次乌龙事件,为地震测报中心从民国八十三年启用新的电脑测报系统以来,第二次发生的误判事件,上一次大约在五到六年前,由于地震规模不大,所以并未引起关注。
8日深夜花莲外海发生规模六点七地震之后,陆续发生超过二十起余震,最大规模为五点三,发生在昨天凌晨三点三十八分,但是由于距离远,台湾各地最大震度仅有一级,民众几乎没有感觉。
此外,昨天上午十一点十六分,花莲陆地发生另一起规模三点九的独立地震,震央位于花莲西林地震站北方十一公里处,地震深度十七点一公里,各地最大震度,花莲寿丰震度达三级,南投合欢山及花莲市震度一级。
统统怪电脑 气象局在干什么
记者许敏溶╱特稿
昨天中央气象局召开记者会,坦承由于电脑误判,导致发布错误地震资料的乌龙事件,这样的场景,民众不禁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怎么气象局又出错了。
尽管这起乌龙事件错误源头为电脑,但包括台风路径预测误差、雨量预估的落差,人的因素绝对是影响判断的原因,若气象局都将责任推给不会反驳的电脑,将责任推给天气的不确定性,政府每年拨给气象局十几亿元的预算,人民却无法得到安全保障,难道纳税人还要继续再沉默吗?
同样的,倘若气象局如此依赖电脑,除对电脑软硬体品质要严格管控,更应加强人员训练,否则未来“强震即时警报系统”一旦使用,用户端却无法得到正确的即时资讯,或者再次发生乌龙预测,届时后果恐怕不是像这次这么简单落幕,尤其地震灾害牵涉民众的身家安全及财产损失,事关重大,绝对轻忽不得。
另一方面,媒体报导自称耳鸣可以预测地震的李振吉,8日地震发生前一天,曾发E-mail至地震中心,表示将有地震发生,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地震真的发生。
相较于气象局乌龙事件,在媒体大幅报导下,似乎李振吉的耳鸣比气象局可靠多了,但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尤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民众仅能将这件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不能信以为真。
可惜的是,在部分媒体,尤其是电子媒体炒作下,为了刺激收视率,将个人特殊生理现象过度放大炒作,加上二十四小时不断重播,部分民众反而相信“异人”的特殊功能,台湾平均每周至少发生五次规模四以上地震,比猜中乐透的概率还高,有关人类预测地震的能力,实在需要科学做进一步研究与检视,最重要的还是请气象局帮帮忙,台风、豪雨、地震拜托报准一点!
《新闻辞典》P波上下震动 S波左右摇晃
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说明,由于电脑误判主震的P波与S波,导致此次地震测报出现错误,不过一般民众对于P波与S波是“雾煞煞”。
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说,P波又称为初达波,特征是波长短,传递速度快,平均传递速度每秒五公里,S波称为剪力波,波长较长,传递速度比P波稍慢,平均传递速度每秒三公里;P波以上下震动型态呈现,S波则以左右摇晃型态呈现,这也是为何地震时发生时,民众经常先感受到上下震动,接着左右摇晃。
不过,由于距离震央远近、各地岩质不同,以及地震规模、深度不同,民众感受摇晃程度与时间也有所差异,甚至感受不到上下震动,反而直接感受到左右摇晃,像是台北盆地由于土质松软,相对有放大效果,摇晃的时间相对较长,而楼层越高,感受到地震的摇晃程度也会增加。(记者许敏溶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