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妈妈来谈一件困扰的事,希望我能告诉她怎么办。
事情发生在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巧遇地震,因为博物馆屋龄已久、建筑老旧,摇晃时不断地发出声响,彷佛就要倒了一般,参观的人们都惊恐不已,纷纷急着逃走,一时间推挤、踩踏、尖叫声四起……。紧拉着儿子的妈妈惊呆了,不知该做何种反应,反倒是儿子提醒妈妈:人家都要逃出去了,为什么我们还不走?这位妈妈才匆匆带着孩子离开博物馆。
平安是值得庆幸的,可是,没想到困扰竟从此而生。儿子从此害怕进入密闭的空间,如某次到电影院看电影,刚进去不到两分钟,儿子就一直发抖、冒汗,只好放弃看电影,后来出了电影院,儿子就没事了;同时,也拒绝搭乘火车、地铁。他的理由是:万一又地震了怎么办?
更严重的是,儿子如果单独和妈妈待在家里,就会显得很紧张、很不安,如果爸爸也在家,儿子看起来就会比较放心。这个情形使得妈妈很沮丧,妈妈认为是在博物馆的经验,使得儿子对妈妈保护他的能力产生怀疑,又或者,儿子觉得自己要一直保持警戒以在必要时能保护妈妈。
延续一段时日之后,妈妈觉得这种情形影响了家庭生活,同时,也觉得儿子从那时起,一直不太快乐,所以这个妈妈想要寻求协助,看能不能缓解此一状况。
我们知道地震是不能预期何时何地会发生的自然灾害,而且,更不能预知它会造成何种伤害而预先防范。所以,这个孩子其实是对不可控制的未知产生了恐惧,而他的因应之道就是避开认知上会发生危险的地方,只要到了和博物馆类似的场所,就会联结到当天天摇地动的惊恐,心中的害怕就节节升高,甚至产生冒汗、发抖等生理反应。而且,可能那个经验让他发现妈妈不是他想像的那么强壮,一夕间认清了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依靠妈妈的事实。
据心理学家的看法,“害怕”是人类情绪的原型,人生下来就懂得对一些事恐惧,比如怕毒蛇猛兽、怕黑等等,因为人类代代相传中,把对这些事物的恐惧留在血液中了。所以,“害怕”的感觉是需要被接纳的,如果妈妈不能理解的一再告诉孩子不要怕,正好让孩子更加觉得妈妈不可靠。
有一句俗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正好让我拿来导引这位为儿子担心的妈妈。一个人曾经被蛇咬过,你偏偏告诉他,这世界上没有蛇的谎言,会造成更加地不被他信任,倒不如一起探讨如何避免被蛇咬到,或者,不幸被咬到该怎么因应面对。更重要的,假如,这个被蛇咬的人能够鼓足勇气回头去看看,发现那原来不是一尾蛇,而是一条草绳时,也许他就不必花十年那么长的时间,去害怕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
这位聪明的妈妈,听了我的比喻之后,她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其实地震发生时她自己也很害怕,可是一直没能跟儿子谈论分享。当孩子开始出现恐惧的反应与行为后,她被这些行为反应迷惑了,疏忽了该给儿子正确讯息。在另一方面,她接受了我的建议,要逐步的鼓励儿子愿意再进入有威胁感的场所,让儿子一点一滴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虽然在这个过程里,妈妈需要付出很多耐性与努力去帮助孩子,然而只要走对路,应该是不怕路远难走,终会达成目的。@、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