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powerball中奖号码

古代妇德小议

田丹丹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6日讯】为了寻觅历史的真实,我曾经花了不少时间去读儒家的经典、读许多研究儒家的文章,并且在二十四史中搜寻了一遍。很快就发现,宋朝以前的中国,感到几乎我们现代人根本就不曾认识、感到历史真实的一面真的象一个遥远的梦,很陌生。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怎么才算是妇德的问题。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象一个分水岭,宋代以前传记于史的列女,大多不是因为所谓的守节。多因有功劳于国家百姓、有才学胆识、深明大义、对父母丈夫感情深等等。而那些夫死守节的人很多是属于要么是国仇家恨、要么欲望淡薄、或者性情固执。而宋代以后的列女多是由于在朱熹走极端提倡“禁欲”下的悲剧产物。也就是说,宋代以前的妇女无论做什么,都是自己的决定,不是什么人宣传号召的结果,更没有人去强迫她们这么做。

对于一些妇女奇特的举动,史官记录下来也不是为了表彰。而对于单纯因为丈夫而守节的妇女,史官的态度一般是“异之”或者“惜之”、“伤之”。因为,为了个人狭隘的情和爱、或者什么承诺,有不少妇女有自残的极端举动,不理智甚矣。这样的女性没有理性、没有自我,当然没有什么值得表彰的。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妇德的。

妇人之德,“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北史﹒列传第七十九 列女》)也就是说,妇女的德行实质上也在于仁和义。狭隘的个人情爱谈不上仁,自残自伤也根本不是义,这些都是偏激和极端的做法,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相去甚远。

那么是不是符合仁义就是真正的妇德呢?还不能说是这样。贞烈迭出于不知道德之世,仁义彰显是因为道德已经沦丧了。根据过去相生相克的道理,仁义之兴是因为不仁不义的流行。换言之,仁义和不仁义是同一层次上的好和坏。如果大家都重视道德,心灵和心念都提升到更高的水平,那么就会有更美好的标准了。

之所以浅介这方面的东西,是因为有感于这是一个我们讲真相过程中不小的障碍,现代的人一说古代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可能好,但是由于脑子里被灌满了对古代歪曲的、错误的认识,所以对给常人认识真相确实成了一个不容易克服的障碍,而且因为我们大家大多不是研究历史的,自己对古代也就没有多少了解,更何况我们曾经也多多少少和那些常人一样。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特殊的风土,使日本人一直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在文学艺术里,便成了这种“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感叹人生的脆弱和短暂,歌咏转瞬即逝的美景,凝视种种琐碎、微小的细节⋯⋯即使是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名将,留下的辞世诗也多为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句子。
  • 书写黑暗与痛苦,不等于就是消极和局限,相反,一个人如果看不清时代的昏昧、人心的堕落,他对“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势必是肤浅而狭隘的。(北翠╱新纪元)
    书写黑暗与痛苦,不等于就是消极和局限,相反,一个人如果看不清时代的昏昧、人心的堕落,他对“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势必是肤浅而狭隘的。
  •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枫桥镇,坐东朝西,面对古运河,在晨曦一抹或暮色苍莽之时,于湖水岸边听得入耳的木鼓钟声不觉令人感叹天地悠悠的怀古幽思,人人不由自主的吟唱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大作《枫桥夜泊》
  • 倘若欣赏一个人,应当如何赞誉?在众多的誉美之辞中,诸如:以玉树临风形容倜傥之士;以云中白鹤形容隐士高洁;以璞玉比喻有潜质而未经雕琢之人;亦或如瑶林琼树,比喻一个人容貌才智出众,犹如风尘外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赞誉,即以镜喻人,百代流芳。
  • 在水浒故事中,每当豪杰出场,必有诗文介绍其名号与绰号。唯独武松出场时,绰号一直空悬未着。
  • 古代的史家并不避讳将神奇的预言采撷入史,三国相关的史料中,关于预言的记载很多,其中不乏采自谶纬之言。
  • 齐国左相出访鲁国,他那豪华的车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鲁国大夫叔孙豹善于预测,当即预料了左相的结局。宴会上,齐国左相举止失礼,叔孙豹辛辣地讽咏道:“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看那老鼠都还有张皮,这人却没有礼仪,不死还等什么?如此辛辣的讽谏,齐国左相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点,概说东汉末年由一统江山分裂为三国鼎立的局势。然而,历史大局的演变,真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果吗?
  • 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一日,沛国谯县的天空中,一只散发着金黄光芒的黄龙,轻盈矫捷地遨翔天际。百姓们纷纷举头注目,大感惊奇,消息也不迳而走,传到了京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