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6月14日讯】羊肠山径盘旋着山腰蜿蜒而上,隐在山岚间的茶园小径若隐若现,宛如陶渊明笔下之“桃花源记”…
一九九一年,倪家夫妇为了不让孩子陷于升学的极度压力,于是选择携子入山,戴上斗笠,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活在大自然的一隅。
*都市菜鸟来种茶 山中茶农看笑话
“当时以为种茶很简单,只大略打听一下,收入可以维持一般的生活,就上山来了。”
万事起头难,倪洪远穿着西装裤、皮鞋,手持小镰刀就到四甲大的茶园里开始除草,“还是一根根的拔呢!”
“当时山上的邻居都等着看笑话。”倪洪远憨憨的笑说:“他们认为这几个都市来的土包子在这里待不到三个月就会落荒而逃!”凭着一股傻劲,倪洪远在茶园的足迹已迈向第一个十年,而当时等着看笑话的人早已不知去向。
*万事起头最艰困 诚恳踏实虚心学
刚买来的茶园遍布着与人一般高的芒草,根本不知道茶树长在哪里,倪洪远的第一年工作就是“找茶”。
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寒流来袭,倪洪远与家人埋首在摄氏四度的寒气中,不叫苦也不休息,冬去春来,经历两个年头,倪家茶园才开始量产,从此真正拥有了一片茶园。
倪洪远认为做茶只有大原则,其余细部,均得视季节、气候、温湿度的变化进行处理。重要的是,要随时用心去看、去闻、去摸、去感觉,才能将茶做好,做茶也是一种良心事业,因为专业度颇高,许多细节环环相扣,如果不是行家,也很难分出其中差别。
早期刚入门,什么都不懂,只能委请师傅来做,自己则在一旁观摩、学习,看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做,常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茶叶本质好,虽只是依样画葫芦,成品却也能维持一定水准。“就像一条鱼,只要够新鲜,怎么煮都不难吃。”倪太太如是比喻。
但是要怎样才能做出更好的茶呢?倪洪远常为此而请教同行,自己再用心揣摩各家不同的茶品,终于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心得。
*熟果青芽双风味 天公最是疼憨人
台湾南投县北山的诸多茶区中,倪洪远这家人显得十分另类,始终保持总面积三分之一的茶园,不再开垦,其余三分之二均广植约二千棵的树苗,这和一般人想方设法剥削每一寸可用之地的做法背道而驰。倪家夫妇不愿过度开发茶园来破坏生态环境,是他们身体力行的一项坚持。
由于他们的茶树范围小,产量有限,采茶工人总将他们的茶园排在后面采收;若是遇雨顺延,往往轮到倪洪远采茶时,茶菁都已经老了,他只好眼睁睁的看着一季的辛苦付诸流水。倪洪远将钱点点的积攒,终于盖了一间自己的茶厂。
当品质一点一点进步后,他又从专家的教授中知道现在所使用的化学肥料不但破坏土壤,也会影响茶树自然生长,于是改用台糖的蔗渣堆肥或是印尼进口的泥炭土等有机肥料,虽然增加成本,但是倪洪远夫妇认为这是他们保护客户的第一步;也因为他们不再使用化肥,每年的四月,倪家茶园就会有成群成群的萤火虫来作客,自成一景。
制茶是一门大学问,辛苦且耗费人力。从采收茶菁回来,经过室外萎凋、室内萎凋,到晚上静置发酵、半夜杀菁,第二天揉制成毛茶,整个作业程序需要两天一夜。做完一季茶少则四、五天,多则七、八天,期间亦无法拥有完整的睡眠时间,真可说是体力与精神的双重挑战。倪太太以前常常担心客户不买怎么办?自己花下这么大的心力,卖的钱不知道能不能打平?
倪洪远觉得很高兴的是,他们的担忧在修炼法轮功后一扫而空,以前也知道“富贵天注定”,可是哪里这样容易放下担忧呢?更何况自己可是以无形的人格进行担保。修炼后,他们竟看开了,随着“转法轮”一书读得透彻,他们也愈了解自己该如何看待人生;做茶这个行业环节复杂,但是该做的就不能省略,该有的就不能含糊。倪洪远的笑容中少了一份担忧,更显欢畅。
*晴耕雨读无所求 但记家园天外天
北山茶园有着出尘脱俗的雅丽,日日晨曦、云海相伴,赏鸟、观星、野菜、甘泉,配上一壶上好的北山茶,实乃人生一大乐事。友人来访后,作诗云:
“云霞掩映山中居,清茶绿水涤尘烟;晴耕雨读无所求,但记家园天外天。”倪太太说,这正是他们目前心境的最佳写照。
但是茶园生活是辛苦的,往往有烫手山芋要接手,倪家夫妇表示,挣钱多少天已注定,只愿对得起天地良心,做自己该做的,闲时便读书、炼功;两人相视一笑,认为这是他们修习“法轮功”后最大的改变,吃再大的苦,他们依然笑呵呵的面对人生,他经常开玩笑的对人说:“我是个简单的人,每天只要有工作做,吃得饱、睡得着就很满足了。”。经济不景气加上地震的双重打击,山上已不复往日繁荣景象,就在邻居纷纷离去之际,倪洪远的茶园却正开始欣欣向荣呢!@(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