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欣赏】玉楼春.戏赋云山

作者:任一仁
font print 人气: 532
【字号】    
   标签: tags: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
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
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
且喜青山依旧住。

【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 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是继苏轼之后豪壮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常把他们合称“苏辛”,足见其影响甚大。

【字句浅释】
常时:平时,经常。
觅:寻找。
瞥起:骤起。

【全词串讲】

什么人半夜三更把山推走了?我猜是四面八方飘浮的云片。
经常与我相对而视的两三座青山,直走到小溪尽头也没有看见。

一瞬间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见东南面有座山似擎天柱一般。
山中老僧也拍手喜笑又夸赞,看青山依旧,笑在眉间喜心间。

【言外之意】

青山立地顶天,似擎天柱一般巍然耸立,给人“真实”、“实在”和“稳重”的感觉;而浮云使人觉得飘渺、不可捉摸和不可靠。作者常向青山寄托情怀,甚至引为知己,经常相对、相思:
“青山恰对小窗横”[1]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2]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3]

可见作者对青山感情之深!难怪一时不见,便要着急地四处寻找。 浮云暂起,青山不显。以假掩真,见者茫然。西风突来,片片吹散。云已不见,山还是山!

顶天立地、似擎天柱一般巍然耸立的大山,几片轻飘的浮云怎么能推得动?又怎么能长期遮掩?

注:[1][2][3]分别引自辛弃疾词作《浣溪沙.瓢泉偶作》《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贺新郎.邑中园亭》。

──原载正见网 #

责任编辑:王堇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只要心中放下了尘中的争斗和妄念,身不出尘也在尘外,“心远地自偏”,再也没有什么事可以叫你摇头了。
  • 凄凉之夜,作者思念过世的妻子。图为宋赵伯骕《风檐展卷》局部。(公有领域)
    试想,风雨凄凉之夜,雨点叩打着窗櫺,点点滴滴分明地打在心上;如豆残灯摇曳着昏黄的灯光,辗转难眠,独自卧在空床上;突然涌上心头的是,以往妻子常常在深夜的昏灯下,挑灯为自己补衣的纯朴形象。这,哪里还用得着别的语言!哀惋而凄绝的这一幕,就足以让铁打的汉子也潸然泪下啊!
  • 大梁的景德寺,有峨嵋院道者,严守戒律修行,二十年不下坐席。有一天,来了一个布衣青裘的魁伟不凡之人,与道者谈得很投机,于是双方约好第二年的同一天再来相见。
  •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住在城南长江边的临皋亭。后在附近开荒种地,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那里修了栋“雪堂”。这首大名鼎鼎的词记述了一个深秋之夜,作者在雪堂开怀畅饮后带醉返回临皋的情景。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 皮日休的这首《馆娃宫怀古》,前三联都是描写馆娃宫遗迹的荒凉景象,尾联则是表达了对吴王夫差因女色而灭国感到不值。同时,皮日休对越王勾践利用美色打败吴国的事情也颇有微词,他在《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诗中写道:“越王大有堪羞处,祇把西施赚得吴。”
  • 人说红尘世间原本就是一个大的名利场,待久了能有几人不会被诱惑沉沦。守住纯净的初心,感受自然之法的圆容殊胜,自在逍遥、洒脱不羁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胡令能正是借小儿垂钓的童真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如何看淡名利把持本性,清净无欲的纯美内心画卷。
  • 茫茫的大江南北,走正道,有时候反而事情难办成。榆荚形如铜钱生在树上,杨花如玉屑洒落在街头。
  • 他从官场走来,掸去一身功名浮华,暂别尘世樊笼的束缚与喧嚣。他向深山而去,迎来十方松风水月,静看桃源仙境的清新与生机。这是他安身处世的一幢居所,也是他修行求道的一片净地。他,笃志修禅的王维,在这座隐士辈出的终南山购置别业,从此往来于闹市与山野之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