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秋浦歌

李白
font print 人气: 7165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5月17日讯】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作者简介】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像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缘:因为。个:这,此。秋霜:这里用来形容白发。

  【全诗串讲】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言外之意】“曾记当年骑竹马,而今便是白头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怎么就已经白发上头了?无怪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哀叹青春易逝、光阴难留、人生如梦。但李白与众不同,他一来就出口不凡:白发三千丈!猛一下把个满头银发的形象推到你的面前,而那雪白的银丝却一直飘洒流荡而去,消失在无穷远的地方!当这一震撼人心的镜头淡出以后,他才向你吐露内心的哀愁,指出白发是因愁而起,可知愁有多深!又用雪白而寒冷的秋霜描述象征老迈的白发,意味着走向老迈的过去是一个冷峻的现实,而对于“老之将至”这一警告,自己还是深感突然、手足无措,不免发出由衷的哀叹!

  一般人都怕“老”,但最怕的是紧跟在“老”后面的“死”。一般人都怕“死”,是因为对“死”的本质毫无了解,又受了无神论者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的“解释”的误导。然而,确实有许多人不怕死。他们明白“死”的真正意义,其中许多人还能预知死期,真正做到“视死如归”。读了此诗,如有“当头棒喝”之感,因而对“生”与“死”这个重大问题严肃地考虑,甚至探究一下“视死如归”者的人生妙谛,你就充分体现了这首千古名作的不朽价值。◇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站着一个观察外部世界、体验内心世界的“高度”。自己的全部感情、生活以至整个世界的景象,都被这个“高度”所决定、所限制,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并努力去提高它。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作者仅用二十个字,把读者带到一片幽静、清寒的境地:充塞天地间的全是洁白的雪,整个宇宙间万籁无声,一尘不染,清冷到令人生敬、生畏。而渔翁端坐其间、独自垂钓,愈显其清高孤傲,守志不渝,不为环境所动的超然品格。
  • 此诗仅只二十字,但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作者以其诗人、画家兼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特殊敏感,对“情”“景”关系的深刻体验,加上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对自然理趣的潜心领悟,把握住空山人语和深林返照这一平常现象中所显示出的幽深境界和自然理趣,并以极其自然平淡的语言、看似漫不经心的口气,写出这微妙的美感,为历史留下了这一奇绝的诗篇。
  • 重阳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桩赏心乐事。然而在唐朝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属重庆奉节),一位霜鬓华发的病弱文人独上高台,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风猎猎、猿声悠悠,眼前落叶萧萧、江水滚滚。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 皮日休的这首《馆娃宫怀古》,前三联都是描写馆娃宫遗迹的荒凉景象,尾联则是表达了对吴王夫差因女色而灭国感到不值。同时,皮日休对越王勾践利用美色打败吴国的事情也颇有微词,他在《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诗中写道:“越王大有堪羞处,祇把西施赚得吴。”
  • 人说红尘世间原本就是一个大的名利场,待久了能有几人不会被诱惑沉沦。守住纯净的初心,感受自然之法的圆容殊胜,自在逍遥、洒脱不羁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胡令能正是借小儿垂钓的童真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如何看淡名利把持本性,清净无欲的纯美内心画卷。
  • 茫茫的大江南北,走正道,有时候反而事情难办成。榆荚形如铜钱生在树上,杨花如玉屑洒落在街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