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排列五

儿时心灵创伤对成长的影响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5月13日讯】我们总是会对某些特别的事件,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容易愤怒,爱发脾气。我们往往认为,是这种事最可恶,或是客观原因出了问题,却不知道——我们的负面情绪可能是心灵创伤的延续。

  究竟是什么东西令我恼怒?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会让我们特别愤怒或伤心,尽管别人反应似乎没这么强烈,或者事后我们自己也会明白,这件事本身并不那么严重。

  一位朋友和老公逛商场,导购员殷勤备至地迎上来,热情地推销一款又一款商品。朋友不喜欢这种推销方式,几次对老公说:“我们走吧!”可他就像没听见,依然跟着导购转来转去。朋友气坏了,扔下老公,一个人跑到老远去逛。她是学过心理学的,每次发脾气之前都会让自己停顿3秒钟。她一边逛,一边就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生气?是因为我觉得被忽视。在生活中,老公是一个重视太太意见的人。那这么一件小事,我为什么会如此在意?

  她又主动回去找到老公接着逛,但心里依然在琢磨。她知道,这种反应和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有关。在被父母管束的青少年时代,父母对她要求严格,必须听话,她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那时起,她最痛恨的就是亲人不尊重自己,也会很轻率地给亲人下这么一个结论。

  的确,像这位朋友一样,莫名其妙的情绪会渗透到生活的每分每秒。当碰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时,我们往往会抱怨客观环境出了问题、对方太过分或自己当下太愚蠢。可是,也许这并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我们过去的感受、形成的价值观在这件事上进行投射。

  强大外表的背后是个小小的自我

  人的整体心理状态完全是过去经历的延续。就是这么奇怪,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很多事已经过去了、忘记了,我已经很优秀、很完善了,但每个人过去形成的感受,还是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这种影响必然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家庭中的排行、学校生活、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它几乎造就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常常是不自觉、不自知的。也许不是打骂,却留下比打骂更深的烙印。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不管他长大以后挣了多少钱,地位有多高,他都可能不喜欢自己。很多品貌俱佳的女孩,哪怕身边有再多的追求者,她都无法获得自信。

  这种伤害,年龄越小烙印越深。就像俄罗斯玩具“套娃”,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强大的外表,但他内心深处的自我,却还是小小的一个。

  很多年轻的父母生下孩子之后就把孩子扔到姥姥(奶奶)家,因为自己要忙工作、忙事业,顾不上啊。但幼小的心灵本能地要依赖他人,因此,姥姥(奶奶)就变成了“妈妈”。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往往又把孩子接到身边,而这时,妈妈意味着什么呢?多半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最要紧的是扔来扔去本身,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长大以后,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给自己设置一道墙,不允许别人靠得太近,不让自己再心痛。

  将来在他处理与爱人的关系上可能会表现出两种倾向:要么对分离产生焦虑,牢牢地把爱人绑在身边,在对方身上找到心理需要。要么害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对与人分离表现得出奇地冷漠和决然。

  提高自我觉察能力

  既然成长的遭遇是这么“被动”,那么面对不断产生的负面情绪,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遇到不愉快,我们常常这么劝别人:就把它忘了吧!但怎么可能呢?心灵负载的痛苦很难忘记。那些经常缠绕的噩梦,某种似曾相识的场景,都是一种隐约的提醒。

  一位朋友40岁才学游泳———我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下水的情形:脸色苍白,浑身发抖,那是真正的恐惧,他小时候曾差点被淹死。可是他终于学会了游泳!战胜了自我。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需要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但在现实生活中,“超人”是很少的。

  最可行的是提高自我觉察能力。自我觉察,并不是反省和自责,而是从客观的角度认识自我。比如可以问问自己:我在什么情况下会不高兴?究竟是什么东西令我恼怒?你会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多半和过去的经历有关。当你能够在这个层面上理解自己,就会减少一点内疚和自责。

  当然,遇到相似的情形,你可能还会发脾气,但你明白了原因,道歉时也会更诚恳一点。

  一位心理治疗师讲过她的亲身体会。“文革”时期,她的家庭遭受极大冲击,也从此培养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曾把一个爱欺负人的小男孩打翻在地———她自己决不受气,也保护身边的人不受欺负。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她自己也渐渐长大、结婚、生子。一次,她带儿子在楼下玩,忽然发现那几个小朋友明显在欺负儿子,她顿时火冒三丈。但转瞬又发现,儿子竟然浑然不觉,既不愤怒,也不委屈,若无其事地继续跟他们玩。是啊,孩子从小受到家人的呵护,内心安全,并不感到受伤,因此能安然地面对这一切。

  事后她说:如果我没有学过心理治疗,可能会冲上去帮他打一架,也可能会指责儿子:“你怎么这么笨!”我的感受和判断就会影响孩子,留下烙印,他长大以后再这样教育子女,烙印就会一代又一代传下去。

  不管愿意不愿意,“烙印”人人都会有,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就可以这么顺理成章地过下去,可如果你总是不快乐,或总是在某些方面不快乐,就需要反思了,假如需要,还可以找个心理医生帮你观照一下自己。

  归根结底,放松一点儿,别过于自责,是理解自己的基础。实在情绪难以控制,索性先顺其自然。不是吗?也正是由于那么多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才造就出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也造就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人格的形成也就是这么整合出来的。想想看,要是大家都精通心理学,为人处世都按照心理健康的统一标准,那个性不就都一样了吗?这个世界该多么单调啊!

  (作者为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师)

  我们总是会对某些特别的事件,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容易愤怒,爱发脾气。我们往往认为,是这种事最可恶,或是客观原因出了问题,却不知道———我们的负面情绪可能是心灵创伤的延续

  方新

  究竟是什么东西令我恼怒?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会让我们特别愤怒或伤心,尽管别人反应似乎没这么强烈,或者事后我们自己也会明白,这件事本身并不那么严重。

  一位朋友和老公逛商场,导购员殷勤备至地迎上来,热情地推销一款又一款商品。朋友不喜欢这种推销方式,几次对老公说:“我们走吧!”可他就像没听见,依然跟着导购转来转去。朋友气坏了,扔下老公,一个人跑到老远去逛。她是学过心理学的,每次发脾气之前都会让自己停顿3秒钟。她一边逛,一边就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生气?是因为我觉得被忽视。在生活中,老公是一个重视太太意见的人。那这么一件小事,我为什么会如此在意?

  她又主动回去找到老公接着逛,但心里依然在琢磨。她知道,这种反应和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有关。在被父母管束的青少年时代,父母对她要求严格,必须听话,她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那时起,她最痛恨的就是亲人不尊重自己,也会很轻率地给亲人下这么一个结论。

  的确,像这位朋友一样,莫名其妙的情绪会渗透到生活的每分每秒。当碰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时,我们往往会抱怨客观环境出了问题、对方太过分或自己当下太愚蠢。可是,也许这并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我们过去的感受、形成的价值观在这件事上进行投射。

  强大外表的背后是个小小的自我

  人的整体心理状态完全是过去经历的延续。就是这么奇怪,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很多事已经过去了、忘记了,我已经很优秀、很完善了,但每个人过去形成的感受,还是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这种影响必然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家庭中的排行、学校生活、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它几乎造就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常常是不自觉、不自知的。也许不是打骂,却留下比打骂更深的烙印。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不管他长大以后挣了多少钱,地位有多高,他都可能不喜欢自己。很多品貌俱佳的女孩,哪怕身边有再多的追求者,她都无法获得自信。

  这种伤害,年龄越小烙印越深。就像俄罗斯玩具“套娃”,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强大的外表,但他内心深处的自我,却还是小小的一个。

  很多年轻的父母生下孩子之后就把孩子扔到姥姥(奶奶)家,因为自己要忙工作、忙事业,顾不上啊。但幼小的心灵本能地要依赖他人,因此,姥姥(奶奶)就变成了“妈妈”。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往往又把孩子接到身边,而这时,妈妈意味着什么呢?多半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最要紧的是扔来扔去本身,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长大以后,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给自己设置一道墙,不允许别人靠得太近,不让自己再心痛。

  将来在他处理与爱人的关系上可能会表现出两种倾向:要么对分离产生焦虑,牢牢地把爱人绑在身边,在对方身上找到心理需要。要么害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对与人分离表现得出奇地冷漠和决然。

  提高自我觉察能力

  既然成长的遭遇是这么“被动”,那么面对不断产生的负面情绪,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遇到不愉快,我们常常这么劝别人:就把它忘了吧!但怎么可能呢?心灵负载的痛苦很难忘记。那些经常缠绕的噩梦,某种似曾相识的场景,都是一种隐约的提醒。

  一位朋友40岁才学游泳———我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下水的情形:脸色苍白,浑身发抖,那是真正的恐惧,他小时候曾差点被淹死。可是他终于学会了游泳!战胜了自我。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需要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但在现实生活中,“超人”是很少的。

  最可行的是提高自我觉察能力。自我觉察,并不是反省和自责,而是从客观的角度认识自我。比如可以问问自己:我在什么情况下会不高兴?究竟是什么东西令我恼怒?你会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多半和过去的经历有关。当你能够在这个层面上理解自己,就会减少一点内疚和自责。

  当然,遇到相似的情形,你可能还会发脾气,但你明白了原因,道歉时也会更诚恳一点。

  一位心理治疗师讲过她的亲身体会。“文革”时期,她的家庭遭受极大冲击,也从此培养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曾把一个爱欺负人的小男孩打翻在地———她自己决不受气,也保护身边的人不受欺负。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她自己也渐渐长大、结婚、生子。一次,她带儿子在楼下玩,忽然发现那几个小朋友明显在欺负儿子,她顿时火冒三丈。但转瞬又发现,儿子竟然浑然不觉,既不愤怒,也不委屈,若无其事地继续跟他们玩。是啊,孩子从小受到家人的呵护,内心安全,并不感到受伤,因此能安然地面对这一切。

  事后她说:如果我没有学过心理治疗,可能会冲上去帮他打一架,也可能会指责儿子:“你怎么这么笨!”我的感受和判断就会影响孩子,留下烙印,他长大以后再这样教育子女,烙印就会一代又一代传下去。

  不管愿意不愿意,“烙印”人人都会有,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就可以这么顺理成章地过下去,可如果你总是不快乐,或总是在某些方面不快乐,就需要反思了,假如需要,还可以找个心理医生帮你观照一下自己。

  归根结底,放松一点儿,别过于自责,是理解自己的基础。实在情绪难以控制,索性先顺其自然。不是吗?也正是由于那么多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才造就出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也造就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人格的形成也就是这么整合出来的。想想看,要是大家都精通心理学,为人处世都按照心理健康的统一标准,那个性不就都一样了吗?这个世界该多么单调啊!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湖北省某县,一对因家庭纠纷十几年互为冤家对头的妯娌,在法轮大法的佛光普照下,终于解开了心头的怨恨,成为携手共修的同门弟子,在乡间传为佳话,人们为法轮大法教人向善,净化心灵的神奇而赞不绝口。
  • 看她聆听时那份专注、祥和,在真善忍的心灵契合中,一切过往的林林总总,刹时消灭殆尽,感觉说不出的美好。总还是有些龃龉,冲突也在所难免。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修炼,那么真要庆幸自己可以身为人父,她让你明白了间接阻碍双方成长的,竟然是自己对情的强大执著;她让你放下成人的条条框框,返回童真;她让你学会自我反省,不规避;她让你学会包容与善解;当放下为人父的威权后,骤然发觉,原来,真正成长的,正是伴随在她身边的我,真正受到观护的,正是那位小天使的老爸。
  • 许多人对精神病友充满误解和歧视,为增进民众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并配合联合国世界心理健康日,第一届心灵影展七日起在真善美戏院免费登场,将放映“美丽境界”、“艾蜜莉的异想世界”等六部电影,让大家透过电影认识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已是现代社会普遍现象,台湾提供精神疾病正确资讯的管道不足,因此社会大众多半对其充满错误偏差观念,甚至排斥精神病友,中华民国康复之友联盟和台北市立疗养院为此举办“看见另一种灵魂--2003年第一届心灵影展”。
  • 医生为一名76岁、二次大战的退伍军人动膝盖手术,因为老先生的膝关节发炎,疼得厉害。医生在膝头的皮肤上作了一个切口,拨弄了一下里面的组织,便把皮肤切口缝合。除了皮肤那一刀外,医生根本没为他的膝盖动过任何其它手术。
  • 据中央社4月6日报导,副总统吕秀莲上午前往桃园县参加第二届优质创业妇女表扬大会,她致词时表示,SARS的严重性犹如“第三次世界大战”,其中是否隐含着上天对于社会迷失的一种惩罚,她呼吁现代人在重视物质财富前,更要重视心灵财富,并实行敬天、惜地、爱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六卦”。
  • 许多夫妻之所以走向离异,是平时悬而未决的矛盾长期堆积的结果。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堆积?主要在于缺乏一种经常的、面对面的心灵的交流和沟通。
  • 无论是哪次战争,都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因此,反对战争,是人们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的自然表达,反对战争,便是无条件的正确前提,是表现人们高尚情操和正义精神的主张。可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笼统的反战主张,便也成
    为那些别有用心者的招牌,他们也强烈地反战,高呼和平的口号,可是却并没有真正想把和平带给人民。他们只是想利用人们热爱和平的感情,来满足一己之私心。
  • 每当看到孩子整天躁动不已,事事不专心,骚扰他人,我们常会说他是个“过动儿”。除了过动症,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精神病症还有自闭症、忧郁症、焦虑症等等。据报导儿福联盟的儿童专线自四月开办以来,就有不少孩子来电诉说他们的心事。他们的父母亲未必知情,忽略了孩子的异常表现,无法认知到孩子也有心理精神、情绪行为方面的困扰或疾病,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往往就被低估了。
  • 虽然读了四十年的书,有了令人称羡的名声和地位,但我却还是像处于险象环生的峻岭之中,一身的疲惫、两肩的重担,却不知将攀向何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