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5月13日讯】上艮下离其名“山火贲”。“贲”者,美化﹑装点,修饰也。同时又暗含着“通变”的道理。书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本”是每一种事物天生的一种本质及特性,“文”是一种修饰。这二句话就是在说,天底下所有事物,一定都有其与生俱来的“本质”和“特性”,如果一件事物没有了自己的本质和特性,这就不能存立在天地之间。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本质和特性,那就一定会“随波逐流”像“行尸走肉”一样,名存而实亡。但是虽然有了自己的本质及特性,如果却只知道一味的保守,一味的崇尚简朴,而不知道去借用外力来增强自己,则终将是独居一偶,很难亨通。
“修饰”可以分为“虚饰”和“文饰”二种。一件事物如果修饰过度了,不但把原来的本质和特性给淹没了,还产生了一个和原来完全不同的产物,这样的修饰就是“虚饰”。就好像女士们美容一样,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所以适当,适度的美容,也是无可非厚的。但是一旦太过火,突然在镜子里出现了一位和自己本来面貌大相径庭的“新人”,这就是“虚饰”了。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件真理,那就是凡是去靠着虚饰生存的任何事物,总是不能维持太久的。因为“饰”所以能发挥“饰”的作用,还是完全要依赖着事物的本质,“饰”本身是绝对不能独立自存的。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一件事,修饰的本意并不是在求事物的改变,而是在求事物会因“修饰”得宜,会使事物能变得更突显,更亨通,更长久,这样的修饰就是“文饰”。换句话讲,一件事物如果因为外加因素而增强了本身的价值﹑效用﹑美观﹑亨通……而事物的本质及特性却未曾因外加的因素而有所改变,这种外加的因素就是“文饰”而不是“虚饰”。所以“文饰”和“虚饰”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外加因素的介入,至使事物本身的本质和特性,尚能被保留下来的多寡而定。
书曰︰“文胜质而灭质,则其本必亡,本亡则饰亦无从归随”。这是一句非常重要而可延伸到各阶层的戒语,读者们不可念过就算了,要好好地去体会。凡是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本末”,“内外”﹑“上下”﹑事事都要捏得有分寸而不逾,不然皮之不存毛之将附焉﹖孔老夫子曾讲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是在讲事物的本质如果完全不求修饰,则事物就会变得简朴木讷和粗陋(野),如此一来就减弱了事物原来的效用,但是如果修饰得太过分,太离谱,就又会使修饰后的事物,变得轻浮﹑空洞﹑不实际(史)。所以一个文质彬彬的人,绝对是既不木讷简朴,也不会专尚不实际的虚饰。所以“文”和“质”固然必须相杂,但要“适时”“适度”,因为美丽的虚饰(外表)和虚名乃世人所必逐,如果不能止于一定的分寸上,则一定就会因奢而至伪。
卦曰︰“贲亨,小利有攸往”,天下之事无文不行,文饰虽然能有助于事物的亨通,但是因为饰而亨,故也只能下利而已。彖曰﹕““贲,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本卦“综”火雷噬嗑。“柔来而文刚”,“来”者由外而内,或由上而下,整句彖辞是指,“噬嗑”的六五爻(柔)来文饰“贲”卦的下卦(文饰下卦的初爻和三爻二个刚爻),爻虽柔但位居中正,故亨。“分刚上而文柔”,“分”这个字应当解释成“不是同类”来讲,“刚上而文柔”,是指“噬嗑”内卦(震)的初九(刚),上而为“山火贲”外卦艮的上爻,去文饰四五二个阴爻。但上九爻性刚质柔,位又不中不正,所以只有小利而已。“噬嗑”上卦“离”综“贲”卦的下卦“离”,二卦相同,故彖辞的柔来文刚不言“分”。“噬嗑”卦的下卦“震”综“贲”卦的上卦“艮”,二卦不同,故刚上文柔则言“分”。
初九爻曰﹕“贲其趾,舍车而徒”。这是说,君子有所“贲”,亦有所不“贲”。“舍车而徒”者,舍乘车之荣,而宁可徒步而行。那是因为当我们发现所处的事有违节义的时候,我们就宁可舍易而从难。所以世上君子为了正义而所做的变通,岂是我们可以用世俗浅陋的眼光可以去衡量的?君子修饰之道必正其所行,守节处义,其行不苟。六二爻曰﹕“贲其须”。“须”者,须也,我们都知道文必依质而立,质则因文而显,就像须虽美也必须附在脸颊质一样。书曰﹕“动止唯系于所附,犹善恶不由于贲也”,所以当我们在择友之前必须明辨善恶。九三爻曰﹕“贲如﹑濡如﹑用贞吉”。濡者,光彩润泽也。九三爻以一阳介于六二和六四二阴之间,当贲的时候,九三能永其贞就不会受物之饰而为物溺,也不至以文灭质矣。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是生活在“修饰”之中,所以必须要学九三爻一样,能贞固,适时,适度﹑止于一定的分际,不然就会生活在虚饰和虚伪之中了。
六四爻曰﹕“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皤”者,白也,白者无饰也。“六四”本来和“初九”为正应(相贲),但为“九三”所阻因而不得相贲,故物未成其贲则必成皤(白色)。但是六四往求初九之心如飞鸟之疾,不会因九三的阻隔而改变初衷,因为如果不是九三的阻隔,六四和初九早已成婚媾而相贲了。六四以阴居阴,又和九三(阳)相比,所以常常被人怀疑会和九三亲比,但六四受贞如石九三不能逐,始虽相隔而终相亲。书曰﹕“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这虽是在说,天下万物庶事的形成,必定是有它们的原因的,如果不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即使是安置处理的适适当当,到头来也一定会和处置的不当一样,而陷入困境。
书又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这是说,智慧高的人他们的一切作为一定是超过平平庸庸的人,追其原因,就是智慧高的人,他们能够去深思事物形成的原因,就像水从山上留下来而归于海,那并不是水讨厌山而故意地流向海,而是因为地势的高低而发生这种情形的……”。读者们一定会认为,上面一段话似乎和“易占”无关,其实这段话和来“问占的人”及“易占”者都有着极大的关连。“易占”和“紫微斗数”,“子平”不同,“易占”是“占立决”易占是不作长期性的推算的,“易占”的好处就是“有问就有答”。但是毛病也常常出在“问”的方面,“凡物之然也,必有故”,所以来问占的人,他们问的问题一定要先有了“故”才行,易占的人,得到了“故”,才能去推算出事情未来的结果,然后再去找出医治“故”的方法。
十几年下来在我私人存留的数千件易占底案中,发现只要是中肯而又真实的案子,几乎都能替问占者找到解决的方法,唯一些含含糊糊太笼统,及一些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没有发生当然就没有成因了)而来乱问的哪些问题,我实在是很难从卦爻中替那些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我想读者们一定会问,“你又怎么会知道,问的问题是假的,或者是随便乱问的”?对我来讲道理很简单但却又是很玄妙,每次来问的问题是否诚心?可以从起出来的卦爻中就可以发现到。只要问的问题和起出来的卦爻一些关连之处,这问题就是“真有其情”的,反之就问占的人心不诚事不实,随便来乱问一通的。一个问题如果从“本卦”﹑“之卦”﹑“伏卦”之中再加上“错”,“综”,“上下互换”之后,仍找不出正确的答案,则就必须和问占的人,做一次详谈,然后再断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