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何处是我家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4月17日讯】深具远见的男主角在二次大战犹太人被隔离屠杀前夕,选择带着妻女一行三人远到非洲肯亚避难。对视钱如命的犹太人来说,放弃所有到异乡另起炉灶,意谓着所有的“价值”将重新定义……。
长久以来,对于德国人来说,无论是亲临二次大战,或者战后出生民,再次省察、回溯当时疯狂屠杀犹太人民的暴行,仍然是一个最深、最难以解释、最不堪面对的耻辱及憾痛。这个讳莫如深的阴影,从纽伦堡大审到辛德勒的名单,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付出了无数的代价,如今的德国人,终于可以远距离静视这个深烙心头的伤口。或许太多迫害的事迹使人不忍近距离听闻,这个故事便远离动荡的欧洲,而以一个流离非洲肯亚九年的犹太家庭为主轴。
命运的错位与断裂
故事从德国女主人叶提的家庭晚宴上开始。1937年,反犹风暴仍然蛰伏未发。叶提在觥筹交错、衣香鬓影的宴会中,接到远在肯亚先生韦特的信函,要她即刻携带六岁女儿小蕾赶赴非洲。她在黝黑、风雪吹拂的窗外读着这封信,室内明亮的炉火、亲友的温情与笑语也顿时黯然。此后这个本在德国养尊处优的犹太家族,也一如在风雪中无根般地飘荡,深陷在荒瘠的非洲国度。
一个律师为了在非洲求生存,必须拿起锄头,焦头烂额地在庄园凿井。原本视瓷器与华衣如命的妻子,怎样也无法适应肯亚燠热孤寂的生活,不但鄙视当地的人民,并且抱怨连连。直到有一天,她听到犹太人被屠杀攻击关入集中营的消息,才犹如大梦初醒。思亲的她在接到母亲死讯以后,竟会跪坐路边,对濒死的非洲老妇怜悯痛哭。残酷的战争先使他们在英属领地上成为战俘,又使韦特失去维生的工作。这段期间他们失去了欧洲的家人,却与当地长工欧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女儿小蕾在九年中从小孩变成少女,夫妻间的感情也历经破碎与重圆。正当战争平息、一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时,挥别非洲的时刻也悄悄地降临了……。
不熄的火花与生命
描述二次大战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电影不胜枚举,而“何处是我家”以全新视野解读这场纷纷扰扰。随着战事逼近,有人选择移居躲避,虽然屠杀惨剧并未降临在这群隔海移民身上,但他们付出的代价却也不比坚持留守家园的亲人低,战争的祸害可谓无远弗届。
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而曾执导“走出寂静”,描述聋哑家庭、获得多项大奖的卡洛琳,在此片中更见功力,成为奥斯卡首位获得最佳外语片的女性导演。尤其感人的是全片在拍摄期间,由于外景队开拔到非洲肯亚的慕库塔尼村庄拍摄,目睹当地水源、婴儿死亡率、医疗的落后与缺乏,导演还成立了一个慕库塔尼基金会,认养当地四十位贫童,筹募建设村落基金,更成了一桩片外佳话。
──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