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我们听莫扎特

莫痴
font print 人气: 78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莫扎特墓碑旁守护的小天使

《黄昏日落,银色月辉照耀大地。
生命的美好时光也消逝了,轻如风中的舞蹈。
绚丽的人生舞台即将落幕;我们的戏码结束了!
朋友们啊,你将在我坟上垂泪,
而我的魂魄将完成生命的朝圣,随西风飘往那永恒的安息之地。
而亲爱的朋友,你在我坟前泪眼凝视这片尘土时,
我要出现,并且向你吹送一股天堂来的气息。
给我一滴泪吧!也请摘一朵小小的紫罗兰,放在墓前;
再给我一个温柔而真心的眼神,千万不要害羞啊,答应我!
你的泪将是我冠冕上最美的一颗珍珠。》

—取自莫札特的浪漫曲(lied)kv523《黄昏冥想》

莫扎特死后被草草埋葬,至今无人知道其墓的确切地点。照片中的墓碑只是可以供后人凭吊的一个象征而已。

维也纳南郊,马克思公墓。顺着大道直走不到一百公尺,左弯进入一条小路,那个四方形的花圃便映入眼帘:花圃上一个低头的小天使守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W. A. MOZART; 1756 – 1791》,仿佛告诉访客﹕这就是莫扎特的墓地所在。

我抓起一把土,装在小盒子里面,夜晚便拥土而眠。

1991年12月5日是莫扎特200周年忌辰。我再次来到维也纳。晚上算好时间,出了旅馆,步入黑夜的寒风中。我打算在莫扎特死亡的时刻之前赶到200年前他病逝的故居。当然,200年来沧海桑田,莫扎特的公寓早已改建多次,如今变成了商店。然而维也纳市政府为了抚慰仰慕者失落的心情,将建筑的门面用木板搭建成莫扎特时期的模样。然而在如此样板的《莫扎特之家》,还是有许多仰慕者不断地向二百年前的天才献上鲜花和蜡烛,并在门口流连不去。

半夜人行稀少,我没有恐惧,只担心路不熟误了时间。正疑虑自己是否走对了路时,就隐约听见了远处扬起了安魂曲…。我继续前进,音乐也越来越清晰,一转弯发现自己到了。眼前已经有五六个人守候在那里,或站或坐。是一个有心人为这位早夭的音乐家播放了他未完成的安魂曲。大家在午夜的寒风中静静地守候着,倾听着…我默默地加入了他们。谁也不认识谁,没有人走动,也没有人交谈,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来这里……显然深爱莫扎特的不是我一个痴人而已。

凌晨1点05分,音乐就在莫扎特停笔之处嘎然而止…这人显然是个行家。几分钟的静默之后,再度扬起的是共济会葬礼音乐(kv477),悲悯与宽容的乐声使我泪流满面,第二天早晨到墓园时还红肿着双眼。

天啊!我怎么这么爱莫扎特呢?一个死了两百年的人也能让我神魂颠倒!我都觉得难为情。可是,他的音乐往往如天国的清泉甘露,令我狂喜地落泪。我想起柏拉图说:“每个人的灵魂天然地曾经观照过永恒的真实世界…狂迷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的美…这些少数人每见到上界事物在下界的摹本,就惊喜不能自制…。”或许我们都是“上界”掉下来的天使吧!

奇怪的是莫扎特似乎早已预期这一切。他的一首歌曲《黄昏冥想》(kv523)可说是对我这般痴人的回应。@*

<--ads-->

(转载自大纪元周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年又是一个莫扎特年。为什么说《又是》呢?因为在1991年,莫扎特逝世200周年时,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已经轰轰烈烈地纪念过一次这个天才了。当时,数不清的音乐会、座谈评论,无数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的专题和系列报导,都献给了这位早夭的旷世天才,这多少出自对莫扎特当年在穷困中英年早逝的痛惜而产生的补偿心理。当然,商人也看准了这个机会大捞一笔,莫扎特成了商品,除了音乐产品之外,莫扎特T恤,莫扎特扑克牌、莫扎特益智游戏…,光是莫扎特巧克力就有好几种品牌哪。反正莫扎特家没有后人,不用担心什么着作权的问题。
  • 1756年1月27日,位于德国和奥地利边界的萨尔茨堡城中,莫扎特家诞生了一个名叫“沃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的小男孩。老莫扎特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乐师兼作曲家,儿子名字中的“阿玛迪斯”意为“神的宠儿”,确实,神给予他无比的音乐天赋,在尘世停留不到36年,却写下了六百多首作品,他的音乐二百五十年来广为传奏,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抚慰了无数心灵。
  • 从小莫扎特的家庭充着满音乐气氛,父亲雷欧波德.莫扎特在萨尔兹堡大主教的宫廷内担任管弦乐的副队长,也是一位音乐教育者,他的著作《基础小提琴演奏法》至今还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后世对莫扎特的父亲揠苗助长的栽培方式有所责难,但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没有这位父亲的慧眼和用心,莫扎特也不一定能成为莫扎特。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