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青铜器

font print 人气: 2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讯】

  夏朝时期的青铜器

  夏代铜器在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中俱有发现,迄今所知的器种有爵、斝、戈、刀、戚、锥、凿、铃以及铜牌饰等。其中爵和斝或已成为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器形较粗简,采用单范或双范合铸的方法,器面光素或仅有简单的连珠纹和镂孔装饰。合金成分含量不稳定,容器胎质很薄,显示出初期青铜器的不成熟性。


  商朝时期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又分商代早、中、晚三个时期,传世品较少,容器有鼎、鬲、觚、爵、斝、卣、盘等,兵器和工具的种类有所增加。早期青铜器是与中国考古学的二里冈文化期相当的商代青铜器。出土早商青铜器的郑州商代遗址的始建年代,相当于商汤立国之际,这是中国青铜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青铜礼器、兵器等都较二里冈文化所代表的夏代青铜文化制品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冶铸技术、装饰工艺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除郑州商城遗址外,早商青铜器在辉县琉璃阁、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都有发现,其中以郑州二里冈遗址所出者最为典型,所以在考古研究和文物收藏等方面,一般以用考古学中二里冈的文化分期确定期别。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3个阶段。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长沙、寿县等地出土的楚器,陕县后川出土的魏器等。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1、列国器物大量出现。西周的有铭青铜器属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诸侯国的为数甚少。到了春秋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2、地域风格形成。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位来自杭州的二十岁聋哑女孩2003年10月7日创入'2003’(首届)中国小姐风采大赛上海赛区比赛暨上海小姐评选赛的复赛,她用优雅的手语及甜美的笑容向大家展示了自我,博得了全场唯一的掌声。这名女孩名叫郭玉良,身高一米七二,是工艺美术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她多才多艺,擅长装饰画、油画和漫画,作品先后在省、市的比赛中获过奖,其无声的世界一样色彩缤纷.
  • 芜湖铁画是安徽芜湖市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 夏商周时代玉器的风格渐趋统一
  • 竹雕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