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p色球_Y果查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尺牍 册

font print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9日讯】
宋 蔡襄
尺牍 册
纸 行楷书
24.7 x 27.1公分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是北宋仁宗朝时的进士,以直言敢谏闻名,对经济政策与地方建设贡献很大。但他最受人推崇的,仍是他的书艺。蔡襄的书风由于相当典雅而又极具法度,且善写各类书体,在当时不仅受到皇帝的喜爱,后来也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为“宋四家”。

  这幅蔡襄书写的尺牍,又名“澄心堂帖”。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写此一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在北宋就已经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了。这幅书迹的纸质缜密光洁,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来作为“澄心堂”纸的样本。

  精致的纸质,配上蔡襄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这幅“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成进士,卒时任端明殿学士,故人称蔡端明,谥忠惠。工于书,欧阳修(1007-1072)以“君谟书独步当世。”(注1)东坡推崇“近时称第一”。(注2)著有《端明集》、《居士集》、《茶录》、《荔枝谱》。

  蔡襄于宋四家中,年最长,其时代背景犹承唐人遗绪,以典重有法度为胜。邓肃(1091-1132)“论书”:“君谟书如杜甫诗,无一字无来处,纵横上下,皆藏古意。”(注3)“古意”就可解释为遵守传统。本幅署款“癸卯”(嘉祐八年〔1063〕),时年五十二岁,居汴京任翰林院职,属晚期作品。本幅运笔如行,而结体似楷,写来从容不迫,正是“端严而不刻,温厚而不犯。太平之气郁然见于楮毫间。”(注4)书风比起蔡襄他书,贵于端重者又增一份工致。与次年所书(甲辰〔1063〕)本院藏“彦猷帖”比较,谨严中自有一份雍容,结体、字距行间,宽紧合适,正是端重的代表。即使相对与其它楷书,如“自书谢表并诗”(作于皇祐四、五年间〔1052-1053〕)等,也当以此为压卷。

  蔡襄书以浑厚居其上。历来评论蔡襄的书风渊源,受虞世南(558-638)、颜真卿(709-785)影响,本幅用笔、结体、气息,大致融合此二家。又蔡襄自谓:“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张芝与旭变怪不常,出于笔墨蹊径之外,神逸有余,而与羲献异矣。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不及,乌足道哉。”(注5)此条未署年,但语义上非年少时,或亦可为晚年之本幅崇尚端重再作一解。

  本帖内文,即求制作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此纸源于五代南唐烈祖李昇(888-943),命宣城加工制作。澄心堂为李昇任金陵节度使住处名称,据称其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注6)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笔墨纸砚精良,人生一乐。”(注7)北宋人对文房用品的追求,每每见于诗文杂记题跋中,其中对南唐的墨及纸备加赞扬。蔡襄本人即谓:“纸,李王澄心堂为第一。”(注8)对于文房用具,如“陶生帖”赞誉“散卓”笔。对砚的嗜好,“洮河石砚铭”记此砚之“能下墨,隔宿洗之亦不留墨痕。其肌理细润莹洁,不在端溪中洞石下。”(注9)“致彦猷尺牍”谢所送“大砚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生。”蔡絛(生卒年不详)《铁围山丛谈》“记昭陵(仁宗)赐宴”,一大臣得李超墨,襄得李廷珪墨,襄以之相易。分道时,襄长揖为谢。盖李廷珪墨虽足宝,而李超为李廷珪之父,更足珍。(注10)

  这一件简短的尺牍,没有受信人的名字,制作澄心堂纸当是在“黟歙”(今新安),蔡襄自谓:“今世纸多出南方,如乌田、古田、由拳、温州、惠州,皆知名,拟之绩溪,曾不得及其门墙耳。”(注11)如此,该是从汴京寄往此地。信上的文字是有关于“澄心堂纸”的好史料,可惜,信中的文字,对当时受信人来说,当然明了,只是今日读来,仍有许多不解处。当代王壮为教授曾为文〈就蔡君谟真迹再谈澄心堂纸〉(注12),指出尺牍中用语的第一、二句,“此”字所指,是否就是本件为澄心堂纸,或是另外附有一纸。王氏认为本件是小幅,合于梅圣俞诗“幅狭不堪作诏命”之语。二、本件的“紧厚”,与“古纸精光肉理厚”合。三、“坚实”与诸家记载合。这一件简短的“尺牍”,如果是附件样本也有相当大的可能。

  传世名书画中,当有以澄心堂纸所做者,如记载中屡屡以李公麟(约1041-1106)就用澄心堂纸作画。惜均为鉴藏家以目视指出,碍于不破坏原件,目前似未见以新科学方式的观察分析报告。

  此次所求百幅,是否能如愿完成呢?固无法得知,但“百幅”之求,是否有得。蔡襄自谓:“余有澄心纸百幅,李庭珪墨数丸,皆人间罕见者。”(注13)此处所云是“澄心”,与南唐李庭珪墨并称的旧纸,或者是此次新制的澄心堂纸,无时间上的关连足以判断,录之以为谈助。又蔡襄自记“歙州绩溪纸乃澄心堂遗物。”(注14)“歙州此三物(墨、纸、砚),惟好事以厚资可至之,若临以官势,莫能至也。”(注15)亦为本尺牍中“试与厚直莫得之”一句共相印证发明。

(王耀庭)

注1:欧阳修,〈试笔帖〉,《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三○,收录于《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65),页1008。

注2:苏轼,《东坡题跋》卷四,“论君谟书”条,收录于杨家骆编,《艺术丛编》(台北:世界书局,1967),第一集第二十二册,页78。

注3:邓肃,《栟榈集》卷二十五,收录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一一三三册,页72。

注4:同上注,卷二十,页1下。

注5: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三,“跋茶录”条,下注“蔡忠惠公所题”,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页550。

注6:关于澄心堂纸的历史资料,参见谢德萍‧孙敦秀,《文房四宝纵横谈》(北京:天津出版社,1990),页178-192。

注7:同注1,“学书为乐”条,页1007。

注8:蔡襄,《端明文集》卷三十四,收录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一○九○册,页630。

注9:胡敬,《西清札记》卷一,收录于《胡氏书画汇考三种》(台北:汉华文化事业公司,1971),页1下-2上。

注10: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收录于《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75),第六编二册,页16。又见《端明文集》“墨辨”条,同注8,卷三十四,页24下。

注11:同注7,页18下。

注12:王壮为,〈就蔡君谟真迹再谈澄心堂纸〉,《书法丛谈》(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5),页281-284。

注13:同注7 ,页17上。

注14:同注7 ,页18下。

注15:同注7 ,页19下。

文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页237-238。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经常听到关于一些艺术家反抗“学院主义”“学院派”的说法,好像学院艺术是个束缚、教条式的老旧东西。可是学院又给人有“学术、权威”的感觉,到底学院派或学院艺术好不好呢?
  • 位于纽约曼哈顿心脏地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开馆以来,坐拥1800件馆藏,一直是美术与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历经5年、斥资3.3亿美元整修与重新规划的博物馆终于修缮完毕,4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不仅一楼标志性展厅焕然一新,更首次开放原为私人住所的二楼,并推出一系列崭新的展览、装置艺术与公共活动,并开放一座可容纳218人的全新音乐厅。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 马德里拥有世界上最[ascii]着[/ascii]名的博物馆之一——普拉多博物馆。而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画《宫娥》(Las Meninas)是其镇馆之宝。
  • 斯皮诺拉对敌军的武艺充满敬佩,遂允许荷兰军队如阅兵游行一般地撤出布雷达——他们手持武器,鼓声震天,旗帜飘扬;他也严禁部下对败军幸灾乐祸。当尤斯蒂努斯以传统方式向他走来示降时,斯皮诺拉下马与他平等相见。两人一见面,斯皮诺拉便对这位荷兰指挥官及其部队大加赞赏。
  • 在16、17和18世纪,职业女画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说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莱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娅尔(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画家都创作了多幅自画像,其中包括突显其职业的版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