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

font print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5日讯】
宋 李嵩
花篮 册
绢 设色
26.1 x 26.3公分

  精致、典雅的藤篮里,一朵朵盛放的花朵,鲜丽而缤纷。大红的山茶稳坐居中,艳冠群芳;清雅的绿萼梅、闺秀般的瑞香,斜倚著身子相随于旁;白净的水仙、娇俏的白色丁香则好奇趴伏在篮缘。

  中国人爱花,由来已久。到了宋代,赏花、插花更成为生活中的赏心乐事。当时在一般的酒楼、客栈、茶坊等地,时常可以见随四季变化的插花摆饰,到了春季,许多大都市的人们还争睹“壶蝶会”、“万花会”等盛大的花会活动。民间如此,宫廷亦然;如画中这盆春意盎然的“花篮”,便由于它的主从分明、色彩鲜丽、枝繁叶茂、整体外形圆满丰盛,是宋代宫廷流行的“篮花”中杰出的佳作。

  这幅“花篮图”的作者李嵩(活动于1190-1264),是南宋著名的院画家。由于他年少时曾为木工,因此能充份掌握线条的变化之妙。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以那一笔笔生命力充沛的线条和细腻的敷彩手法,忠实地将花的娇艳、叶的正背、以及藤篮纪录下来,这种精密的表现实在不亚于现代的摄影。不妨在画上多停留一会儿,您也将与千古以来的观者同样屏息、赞叹的。

  李嵩,生卒年不详,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记载其生平事迹云:“钱唐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崇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其中崇训当作从训,而从训又应是从顺之误。因李嵩传世作品中的“货郎图”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上,其款题曰:“嘉定辛未李从顺男嵩图”。然遍查《图绘宝鉴》并无李从顺其人,仅卷四有李从训者─“宣和待诏,绍兴间复官,补承直郎,赐金带。工画道释人物花鸟,位置不凡,傅采精妙,高出流辈”。而李嵩养父之名既为从顺,并非从训,故可能由于训、顺的发音相近,造成史料在记载上有所失误,乃将李从顺着录成了李从训。李从顺是徽宗宣和(公元1119-1125年)画院待诏,又在高宗绍兴(1131-1162)时复官,则其卒年应在孝宗淳熙末年(1189)之前。同时李嵩少年时先为木工,后方为李从顺所收养,又在光、宁、理宗三朝(1190-1264)画院为待诏,因此其被收养的时间约在孝宗(1162-1189)年间,当时也应还颇为年轻,所以由此推测李嵩约生于孝宗初年之时。(注)

  李从顺的指点、培育,奠定了李嵩绘画的基础,再加上其本身的努力,而成就了自己的面貌─精丽严谨,而无繁缛板滞之失。“花篮”画藤篮中满盛花卉,计有山茶、水仙、绿萼梅、瑞香和丁香,为一典型宋代院体画风味的作品。用笔工整稳健,色彩鲜明丰富而不浮动、不带火气,如山茶以硃膘、朱砂为主色,藤黄和白粉染花心;水仙以白粉画花瓣,藤黄染花心;绿萼梅以白粉为瓣,石绿为花萼,花心则分汁绿上染胭脂和胭脂稍加墨二部分画成;瑞香花瓣以白粉为底,上以藤黄分染,并亦以胭脂加墨染花心;而丁香之花以白粉打底,再以胭脂加花青分染而成。所有描绘对象均以较浓之墨笔勾出轮廓线,并举凡各种深浅变化、正反向背皆分得极清,充分表现出作者所欲传达之欣欣向荣的生意。至于在名款方面,以本幅上李嵩之款,和院藏其人物画“市担婴戏”(图版47)上的款字相比对,则“花篮”属于方的字型,但在下笔较重和撇出之笔拉得较长等处,仍显示出某些共通性的存在。

  另相同的主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一幅李嵩“花篮”,与此幅采用同样的构图方式,笔法亦相近,但表现上有些不甚合理之处,如石榴花瓣即为一例,整体上也显得较为平面化些。

(谭怡令)

注:参见李浴,《中国美术史纲》(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8),页300-301。畏冬,〈谈李嵩的创作思想〉,《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1期(1983年2月),页58 。

文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页293-294。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位于纽约曼哈顿心脏地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开馆以来,坐拥1800件馆藏,一直是美术与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历经5年、斥资3.3亿美元整修与重新规划的博物馆终于修缮完毕,4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不仅一楼标志性展厅焕然一新,更首次开放原为私人住所的二楼,并推出一系列崭新的展览、装置艺术与公共活动,并开放一座可容纳218人的全新音乐厅。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 马德里拥有世界上最[ascii]着[/ascii]名的博物馆之一——普拉多博物馆。而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画《宫娥》(Las Meninas)是其镇馆之宝。
  • 斯皮诺拉对敌军的武艺充满敬佩,遂允许荷兰军队如阅兵游行一般地撤出布雷达——他们手持武器,鼓声震天,旗帜飘扬;他也严禁部下对败军幸灾乐祸。当尤斯蒂努斯以传统方式向他走来示降时,斯皮诺拉下马与他平等相见。两人一见面,斯皮诺拉便对这位荷兰指挥官及其部队大加赞赏。
  • 在16、17和18世纪,职业女画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说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莱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娅尔(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画家都创作了多幅自画像,其中包括突显其职业的版本。
  • 艺术家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约1397-1475年)所处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纪末国际哥特式艺术进入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当口。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学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记载,乌切洛对透视法非常着迷。透视在当时是相当新颖的概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已成了画家的必备技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