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娱乐城 论坛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招凉仕女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1日讯】
宋 钱选
招凉仕女 册
绢 设色
22.4 x 21.7公分
庭园里,两位纤细窈窕的美人,手持着圆扇,相偕漫步而来。园中植立着传统庭园中常见剔透嶙峋的太湖石,石后还有一株花树,绽放着好似月季的花朵。美人头上,戴着不同款式的高帽,尤其是那层层高起的花形冠,样子相当别致新颖,或许是当时最新流行的款式吧!

  这幅“招凉仕女”以美人为主题。画中两位美人,举止娴雅,体态轻盈纤弱,削肩瓜子脸,正是宋人欣赏的美女典型。再看看她们的穿着:内穿低胸衣、窄长裙、外着对襟褙子,也是宋代妇女所常穿的时装。至于她们手中的圆扇,又名为团扇或纨扇。它们除了能够避暑、招凉之外,因为形式、材质、扇面巧富变化,所以也是仕女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饰品。

  这幅传为钱选(1235-1303左右)所作的“招凉仕女”,由于仕女面容、衣服的白粉及花上的朱砂多已脱落,因此颜色显得相当素雅简淡。钱选是南宋末一位相当具有文才与气节的画家,画风以细腻见长。这幅作品画风与存世钱选作品风格不尽相同,但仍不失无一幅南宋典雅的仕女画佳作。
钱选(约公元1235-1303年尚在),浙江吴兴人。字舜举,号清老人、习懒翁、霅川翁。工诗,善书画。宋景定(1260-1264)间乡贡进士。元初吴兴八俊之一。为人豁达有气度,宋亡不仕,流连诗画以终其身。山水师赵令穰(活动于1070-1100),人物师李公麟(约1049-1106),花鸟师赵昌(约10世纪末-11世纪初),青绿山水师赵伯驹(约1120-约1162)。又善折枝花卉,尤精临摹古迹。
  这幅画以仕女为主,湖石花木为背景,花点粉为之,粉已脱胶,故仅余白痕。妇女两人,前立者绿衣花裳,后立者白衣白裳。衣绿者头饰甚高,疑是先梳高髻,内有衬冠,再用白纱三叠裹之。然后再加外冠,外冠约分五瓣,前后有翅。前翅缀花三朵,花各五瓣,其中有蕊,蕊白瓣绿,似是点翠为花,中嵌以珠。前翅红色,以朱砂傅之,后翅则用石绿染。冠瓣亦用石绿染,形似莲花。相传蜀后主(919-695)于宫中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唐寅(1470-1523)曾以之制图,并系以诗:“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疑即莲花冠之遗制。惟唐画所谓“莲花冠”者与此绝不相似。唐或别有所本,亦或以意为之也。衣白衣者发作短髻,髻侧立于顶,亦用白纱为饰,形如豆花。此两种发饰,他处皆不常见,盖写当时闺中时装。宋人画中如“卖浆图”、“蹴鞠图”等均画当时服饰,元以后除写真容以外便甚少见矣。绿衣者所饰白纱,缓缓垂于两颊,纱尾成筒状,用红线锁口,故用朱砂细钩。白衣者领缘亦用朱笔微钩,下衣垂带则用朱色。盖白为素色,故衣饰忌用纯白。(注)

  是幅布局简约,设色雅淡。衣描用笔劲如游丝。本幅无款无印,签题“钱选招凉仕女”,观其画风,与钱选相当接近。以笔墨论亦不弱于钱选,确是一幅南宋仕女册页画精品。

(胡赛兰)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 马德里拥有世界上最[ascii]着[/ascii]名的博物馆之一——普拉多博物馆。而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画《宫娥》(Las Meninas)是其镇馆之宝。
  • 斯皮诺拉对敌军的武艺充满敬佩,遂允许荷兰军队如阅兵游行一般地撤出布雷达——他们手持武器,鼓声震天,旗帜飘扬;他也严禁部下对败军幸灾乐祸。当尤斯蒂努斯以传统方式向他走来示降时,斯皮诺拉下马与他平等相见。两人一见面,斯皮诺拉便对这位荷兰指挥官及其部队大加赞赏。
  • 在16、17和18世纪,职业女画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说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莱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娅尔(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画家都创作了多幅自画像,其中包括突显其职业的版本。
  • 艺术家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约1397-1475年)所处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纪末国际哥特式艺术进入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当口。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学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记载,乌切洛对透视法非常着迷。透视在当时是相当新颖的概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已成了画家的必备技能。
  •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中,神秘的无名女子一直是令人着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着各种美德和艺术领域,发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胜利(Victory)等可识别的拟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国的季节,尤其美国东北部,那里的树叶特别壮丽。树叶会变幻成画家颜料盒里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铜、深红、金、紫、红褐、棕褐和鲜红色。所以在19世纪美国艺术运动中,秋天自然就成了专攻风景画的哈德逊河派最喜欢的题材了。
  • 也许比起其它任何艺术类型,肖像画和人物画更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端详每一幅肖像中的面孔,可以窥见熟悉的情感和表情——在陌生人的肖像中,我们仿佛看见了自己。
  • 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里,天花板通常被当作“第五面墙”,装饰天花板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天顶壁画的透视错觉风格(illusionistic style)在意大利语为“di sotto in sù”,意思是“由下往上”,此语可追溯到16世纪的威尼斯。天顶壁画最早起源于古罗马的墙壁绘画。历史悠久的天顶壁画通常以视觉陷阱(trompe l’oeil )的天空为特色,看起来很像是往上延伸到天国的高度。年代久远的天顶壁画,其典型主题为神话或圣经人物,在意大利与整个欧洲的教堂和宫殿,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