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老烦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月夜看潮 

font print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6日讯】
宋 李嵩
月夜看潮 册
绢 设色 描金
22.3 x 22公分

南宋文化其精致优雅居历朝之冠,国都所在地杭州,风景优美,附近的钱塘江、太湖吴兴风物,皆是画家诗人的灵感泉源。西湖胜景加上不断兴建的宫殿、楼阁、庭园,更培养了诗人画家浪漫的生活方式。“月夜看潮”正是符合宫廷品味的台阁界画山水,此类作品乃用来歌颂国家笙歌太平,仿佛欲振奋南宋王朝逐渐衰颓的信心。

  浙江东流入海处的钱塘江,素以江潮险峻闻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至十八日,浪涛汹涌澎湃至数丈,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谓之弄潮。钱塘观潮之举,在唐、宋之时很盛行,又以南宋为最。宋吴自牧(公元13世纪中晚期)《梦梁录》卷四,即有此记载:“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军,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顾赁作看位观潮。”

  此图绘杭州岁岁观潮之乐,台榭亭阁,花木奇秀,影映湖山。天际皎月高悬,沿岸豪门贵宦的平台阁楼上,多人伫立观赏卷涌而来的浪潮。人物皆以粉点成形,再用墨笔勾勒,然因年代久远,画上点粉均已脱落,徒留白影而已。楼阁内部陈设简单,装潢尚典雅,置有一朱漆插屏及两张圆藤墩。根据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的敕令,红漆家俱只有皇室可使用,富贵人家则多漆以乌漆,故此图所绘应是皇亲贵戚的豪华建筑。

  画面楼身透空四周无壁,“单檐歇山式”屋顶和曲折回环的走廊,平直中另有变化,整个建筑组群主次分明,繁复而不乱。屋顶平梁上有丁华木抹头栱,为典型宋代较简朴的处理手法。(注1)图中建筑分区组合丰富,无论是在高台主楼上凭栏观赏,或是穿过厅轩、曲廊庭院,都予人步移景换的感受。华丽的宅第内更有时兴的斑剥怪石置于庭中,以为假山之用,旁则植有棕榈树。画家运用“框景”的园林造景手法,绘边角式台阁界画山水,以局部象征全体,创造出多层次引人入胜的景深效果。

  杭州八月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赏桂与中秋观潮同样具有强烈地域性。为了取得画面构图的平衡,在景观相对薄弱的地方,以山石树木来点缀。透过高阁脊檐和乔柯的枝梢,遥望潮峰奔腾、浪花飞溅的钱塘江,远山则构成优美的天际线。画家仅取宫苑建筑之一角、远山一抹用花青淡染,成功展现“江天一色,孤帆一片天边来”的寥阔之感。

  有关此画的相关着录资料,见于清厉鹗(1692─1752)《南宋院画录》卷五:“李嵩夜潮图,绢画小斗方一张,画法工致,上有蝇头小楷,题曰:‘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识两字曰李嵩。有坤卦图书,观于扬州张黄美家。”此段记载与“月夜观潮”有两点差异,一是原画形式非纨扇,而为小方幅;二是画家款署比故宫本少一“臣”字;怀疑可能是为另一副本。在传世的南宋院画中,经常可见多件作品同出于一稿,譬如马和之(约活动于公元12世纪中叶)“诗经绘图”、李嵩(约活动于1190-1264)“花篮”、“市担婴戏”等,可见当时风尚为此。

  关于李嵩,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书成于1365)有此记述:“李嵩钱塘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从训(约活动于1120─1162)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光、宁、理宗三朝画院待诏。”细审图左下方署款:“臣李嵩”,再比较李嵩其他几幅有可靠名款的作品,譬如嘉定辛未(1211)所作“货郎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以及“天中戏水”、“花篮”、“市担婴戏”(皆为本院收藏),疑“月夜观潮”非出自于同一人之手。(注2)

  自苏轼(1036─1101)提倡“诗画本一律”以来,两宋画家普遍重视诗词修养。诗人在文字中诠释对自然佳节的感受,画家则借着描绘诗句的过程,表达了对宋朝的咏赞之情。幅上有宁宗皇后杨妹子(1162-1232)题苏轼“八月十五看潮”诗两句,乃神宗(1048-1085)熙宁六年(1073)苏氏于杭州任通判,中秋观看钱塘江潮所作。(注3)近代学者江兆申先生认为画上所题十四字小楷,似已受文徵明(1470─1559)书法之影响,又右下方“臣李嵩”三字名款,与题诗字虽略有不同,然笔法却很一致,可能为同一人所写。因此这张画应该是真宋画,而由后人加上假题识之例。(注4)

(林莉娜)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 马德里拥有世界上最[ascii]着[/ascii]名的博物馆之一——普拉多博物馆。而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画《宫娥》(Las Meninas)是其镇馆之宝。
  • 斯皮诺拉对敌军的武艺充满敬佩,遂允许荷兰军队如阅兵游行一般地撤出布雷达——他们手持武器,鼓声震天,旗帜飘扬;他也严禁部下对败军幸灾乐祸。当尤斯蒂努斯以传统方式向他走来示降时,斯皮诺拉下马与他平等相见。两人一见面,斯皮诺拉便对这位荷兰指挥官及其部队大加赞赏。
  • 在16、17和18世纪,职业女画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说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莱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娅尔(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画家都创作了多幅自画像,其中包括突显其职业的版本。
  • 艺术家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约1397-1475年)所处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纪末国际哥特式艺术进入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当口。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学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记载,乌切洛对透视法非常着迷。透视在当时是相当新颖的概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已成了画家的必备技能。
  •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中,神秘的无名女子一直是令人着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着各种美德和艺术领域,发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胜利(Victory)等可识别的拟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国的季节,尤其美国东北部,那里的树叶特别壮丽。树叶会变幻成画家颜料盒里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铜、深红、金、紫、红褐、棕褐和鲜红色。所以在19世纪美国艺术运动中,秋天自然就成了专攻风景画的哈德逊河派最喜欢的题材了。
  • 也许比起其它任何艺术类型,肖像画和人物画更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端详每一幅肖像中的面孔,可以窥见熟悉的情感和表情——在陌生人的肖像中,我们仿佛看见了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