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瓷器:清康熙胭脂红瓶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讯】古陶瓷中瓷瓶造型十分丰富,通常也多作小口长身,根据口、颈、腹部的不同,分别有各种名称。瓷瓶在唐宋时开始流行,以后各朝代均有创新品种,开始为实用器,后为陈设器。产品大多施釉,装饰多为各色彩釉和绘画。

豇豆红釉是清康熙时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由于受烧制气氛的影响,豇豆红釉色千变万化,后人对此有不同称谓,上乘者名“大红釉”或“正红”,通体一色;略次者为“美人醉”或“美人霁”;色调再浅一些为“娃娃脸”或“桃花片”; 再次者色调更浅,称“乳鼠皮”; 釉面灰黑不匀的所谓“驴肝”、“马肺”色。如图所示的清康熙胭脂红瓶,高35厘米,侈口长颈丰肩,简腹圈足,显得饱满墩实。颈部中端有胎接痕一周,胎质洁白,底釉白硬,外施胭脂红釉,内施白釉,底圈足内也为白釉。品相完好。清代雍正朝书的《南窑笔记》有“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的记载,说明采用吹红法的青、红两种色釉是清初创新。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在唐以前席地而坐,家俱多为低型,唐朝以后改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家俱也随之改为高型。墩这种坐具的出现可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多为木腔鼓造型。坐墩属于高座具椅凳类,历来多作鼓动形,平顶微凸,折肩,弧腹中空,外壁上下边沿各饰一周鼓钉,鼓又称鼓墩。由于它上面多覆盖一方丝绣织物,又名绣墩。瓷质绣墩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明代墩顶面普遍隆起,清代多为平面。明代宣德朝最为精美,但未发现传世品实物。
  • 如图所示的清康熙五彩牡丹纹大盘,带有明显的“克拉克”瓷或“芙蓉手”中国外销瓷的痕迹。
  • 上图所示的明龙泉窑划花海水纹碗,口径30釐米,属大海碗一类。碗内一周划6道上下起伏的波浪线,再在每个浪峰内划四五道长短不一的弧线,给人以海涛迭起,气势汹涌的感觉。碗外边饰正反方向成对的“对对回纹”,下划写意花卉。碗直口,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胎厚体重,通体施青绿釉,发色纯正,圈足内无釉。为明龙泉瓷器之精品。
  • 始于明永乐年间的锥拱工艺,是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又称锥花。用尖细的锥状工具在瓷坯表面划刻出龙凤、花草等细浅纹饰,再罩釉烧制。锥拱工艺一直延用至清,也有人称之为暗刻,如图9所示的清康熙青花暗刻缠枝莲大盘,盘内边饰青花锦纹,内暗刻造型生动多变的缠枝莲花,口沿有一道酱釉,沿袭明末清初的酱边装饰手法,有镶嵌金扣的视觉效果。薄胎,制作精细,釉面蒙润,品相完好。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