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之点滴

辛慧
font print 人气: 32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1月12日讯】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谚语,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现在老人们有时也会说起。但是随着社会道德的不断下滑,越来越少的人明白这些话的真正涵义,或者只是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在修炼法轮大法之后,从头再去看这些民间谚语时,方能真正明白它们的内涵,很多谚语是很有道理的。明白这些道理且能够身体力行,能够使您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本文略举几例,仅作抛砖引玉。

1.“舍财消灾”

古人或老人经常讲一句话“积德”,“缺德”或者“造业”。其实德是人身体周围的一种物质,与之相对应的是“业力”。当人做好事或者遭受痛苦时,就会积德;当人做坏事时,就会损德,积累业力。德会带给人幸福,而人的痛苦和不幸就是由人的业力导致的。德和业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人舍了财,遭受了损失和痛苦时,人就会还掉一部分业力,从而积累德,可能就使人避免了由于这部分业力带来的灾难。这就是业力之间的转化。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也是此理,体现了德和业之间的转化关系。

2.“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红尘苦短,人生如朝露,事事变幻无常,没有永恒。时而高朋满座,时而人去楼空。当人身陷其中时,就会活得很累,执著于其中痛苦不已;而明白者能够超脱出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事能够以平淡从容的心态对待。

3.“一个巴掌拍不响”

世上没有任何偶然的事情。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两方都有问题。明白此理,当我们遇到任何矛盾,不愉快的事情时,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先去看看自己哪里不对,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而不是一味地去找别人的不是。只有这样,才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如果人人都能够这样去做,那整个社会的道德就会提高。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无风不起浪”,等谚语,也是此理。

4.“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人有自私的心。当只是一个人时,可能做得比较好,因为为自己而做,也必须自己去做,没有人可以依靠;两个人时,也能互相分担;当人再多而形成一个集体环境时,人的自私就会增加或者更加暴露,这时,人自己都不想去干活了,都等着别人。

5. “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做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心正”。一个行善积德、不做坏事的好人,能够堂堂正正,无所惧怕,就算半夜鬼敲门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而经常做坏事的人,周围都是阴性的东西,遇个风吹草动就会战战兢兢,胆寒不已。其实,自古“邪不压正”,一个好人周围带着正的场,邪恶是不敢靠近的。只有邪恶的人或者思想才会招惹坏的东西。

6. “多行不义必自毙”

做人要做个好人。做了很多坏事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最终损失的是自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报应就到。”

7. “傻子有傻福 ”

这里的傻子是指那些不计较个人得失,心胸豁达宽广的人。现在的人称其为傻子是因为人思想观念的变异。其实“傻子”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不计较个人得失,虽然被人欺负,经常吃亏,可是他得到的是最好的东西—德。

“吃亏是福”也是此理。

8. “不知黄莲苦哪知蜂蜜甜 ”

这里体现了一个相生相克的道理。没有经过痛苦也就体会不到幸福的滋味。

“不经灾祸不知福”的谚语,也是此理。

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里体现了一个“付出多少,得到多少,不失不得”的道理。

10.“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做错了事,如能知错就改,还有机会弥补。浪子回头金不换,悬崖勒马未为迟。如果一意孤行,不听劝告,把坏事作绝了,那么面临的就只有可悲的下场,再也没有机会了。

——转自慧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